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0年5月28日上午,由第13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和中国银行业协会联合主办的“2010中国金融高峰会”在北京召开,其中“MOU生效后两岸金融业的合作与双赢论坛”由我主持。下面是未经整理的当天论坛实录,供关心两岸金融人士参阅。

主持人杨再平: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早上好。我是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很荣幸主持中国金融高峰会。MOU生效后,两岸金融业的合作与双赢专题,下面请允许我介绍一下出席今天会议的嘉宾,他们是:北京市政协熊大新副主席、中国华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赖小民先生、台新金控总经理林克孝先生、台湾银行副总经理杨豊彦先生、勤业众信财务咨询顾问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杨承修先生,欢迎在座和现场来宾的参与,首先我们有请北京市政协副主席熊大新先生致辞,大家欢迎,掌声有请。

熊大新: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我们相距在第13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国金融高峰会,我代表北京市向出席本届峰会的各位来宾和朋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长期以来寄予首都的帮助表示衷心的感谢。近年来首都金融产业保持较快增长,金融发展环境不断优化,金融业聚集效应逐渐显现,以初步形成了以首都地位相称,与经济首都相适应现代金融业的发展格局,在各界大力支持下,首都金融业取得长足发展,去年北京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720亿元,同比增长13.5%,占全市GDP的比重为14.5。金融业继续保持全市第一大产业优势,金融业对北京市经济增长贡献率达16.7%,成为经济增长重要推动力量,金融业在北京服务业当中比重达到19.1%,继续带动北京市服务业结构优化升级,金融业去年全年实现税收2624亿元,占全市税收比重达到43.7%。

面对首都金融业发展新形式和新任务,更要找准发展方向和牢固国际化意识,从更宽的视角和推动国际金融建设,北京是国家信息中心和服务管理中心,我们将继续着力对优化首都金融发展环境,完善首都金融体系,维护首都金融的安全稳定做出更大的努力。最后,预祝本届论坛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主持人杨再平:谢谢熊副主席的致辞,下面我们主要围绕两岸金融合作与双赢话题进行探讨,每位嘉宾就这个主题阐述5分钟的观点,然后我们再展开讨论。有请对话嘉宾到台上就座,我们对话嘉宾有中国华融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总裁赖小民先生、台新金控总经理林克孝先生、台湾银行副总经理杨豊彦先生、勤业众信财务咨询顾问公司执行副总经理杨承修先生,下面我们有请这几位嘉宾上台。

下面我们就有请几位嘉宾首先用5分钟的时间就刚才我们说的这个主题,MOU生效后,两岸金融业的合作与双赢阐述观点,我们从那边开始。

杨承修:各位尊敬的领导以及现场各位嘉宾大家早安,我是来自勤业众信的杨承修,两岸可以相互设立据点同时可以参股做进一步的交流。就两岸的金融业和银行业而言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会,同样也面临很多挑战,我想最大的机会我想来谈一下,台湾的银行这些年面临低利率的环境,在经营能力上和获利上显然都不如中国的银行表现出色,以台湾银行的利差大概只有1.34%,在中国4到5个,在中国银行有高达16个净额报酬率,中国的市场对台湾银行来讲面临这么一个困境是一个很重要的表现机会,也是一个突破困境的出口。同时,有很多的法定规定也有赖两岸在进一步的协商当中,进一步的解决跟松绑,让两岸金融业,银行业共同在这么一个市场上去竞争,以及合作。

另外进一步可以提一下,目前其实台湾的金融机构在中国如果设立分行的话,事实上还要经过三年的设立三年的确立才有办法成立所谓人民币业务。这方面也是对早期的台湾银行业来到中国经营是面临着一个初期经营的压力,我们也希望未来两边的一个协商单位都可以把这些问题纳入考虑范围之内,让两岸的金融机构在初期不会遇到那么大的竞争,以上是我简单的说明。

杨豊彦:尊敬的领导,在座各位嘉宾大家早上好。我是台湾银行副总经理,非常荣幸有这个机会在这个地方就签订MOU以后跟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就如大家所看见的一样,在两岸往来台湾产业投入到大陆比重相当大,大概以过去10年来看的话,几乎60%到70%的对外投资是到大陆来,分布的区域也相当广泛,从南部珠三角、长三角以及到北部的渤海湾,以及中部的重庆范围非常广泛。

那么,在两岸的贸易方面台湾大概有接近40%的出口到大陆来,进口部分从大陆进口到台湾的比重也接近了20%,这样双方的投资贸易往来密切程度可以说是前所未见,这样的往来关系也为大陆的就业做出蛮大的贡献,这是大家都有目共睹的部分。很可惜的就是,在产业蓬勃发展,密切交往的过程当中金融业是缺席的,缺席的原因最重要是以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它是一个高度监管的行业,而且也是一个特许的行业,中间牵扯到两边的金融市场的安定,包括两岸金融法规的差异性很大,所以迟迟没有办法双方在对方那边设立营利性的据点。以台湾的状况来讲,我们银行的客户很大一部分是已经转移阵地,甚至把他们一部分,大部分的生产基地移到大陆来。我们过去提供的服务却没有办法随着他们的产业,随着产业的移动能够跟进,没有办法提供及时的服务,这对我们来讲是一个非常大的遗憾,没有办法在整个两岸往来过程中能够参与这么一个角色。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积极希望能够尽快在MOU签订以后,能够尽快地设定据点。这个MOU设定以后,其实是一个两岸金融往来的一个入场券,从此之后根据WTO的条件,台湾的银行业是可以到大陆来设立分行,设立子行或者是参股。同样,在大陆的银行业也可以到台湾去设立营利的据点,这个好处我想在对两岸的经济发展都有很大的帮助。从大陆方面来看,台湾的金融业,台湾的银行能够在大陆设立据点,可以提供最基本,最开始,着眼在这个台商的部分,这是我们既有的客户。过去这个期间台商在大陆这边取得金融融资当然不是没有,他可以从本地的银行来取得融资,取得金融服务,也可以从在大陆的外商,所谓外资银行取得融资服务,但是毕竟这一块都是属于比较大型的企业,上市公司,大家都很清楚咨询比较透明,财务状况很正常这个取得融资是没有困难的。但是,对广大的中小企业他们在大陆融资确实是有相当程度的困难。大家也都知道中小企业其实是最具有活力的一群,也是对经济的发展,对就业的创造可以说最具有贡献的一群人,这群是台湾银行最熟悉的客户群。希望台湾的银行在大陆这边设立据点以后,能够对这块中小企业他们融资的需求,我们做出一些贡献,让他们能够在这边经营更顺利,走的更稳,对大陆的经济就业能够提供更好的贡献。

就大陆银行到台湾去,到底他们影响又是如何呢?我个人觉得以目前来讲在大陆的一些企业,我们大陆的银行业对他做的一些融资服务有一个盲点,他在台湾的母公司又如何呢?在台湾的关系企业又如何?这些信息是比较缺乏,这一轮在台湾设置据点之后,可以了解他整个公司集团的运作,甚至也对他的上下游在大陆地区的供应链厂商也能够提供相当大的服务。这个是造成合作和双赢部分,我们看到在大陆规模大比较大的相当大,他的据点也是非常多,台湾的银行就是基于过去在台湾对客户的了解,能够补足他企业所缺乏的服务部分。

除了两岸金融合作之外,我们也都相信台湾的银行到大陆来能够提供的绝对不止是对台商,对我们台资企业的服务,如果大家都着眼这一块那台商银行在这边格局就太小了,也不容易有很大的发展,初步看在以台资企业作为客户的出发点。但是,逐步需要能够融入这个市场,能够对于整个大陆地区的产业发展、调整的过程中,发展私人企业,发展中小企业的过程中,我们的经验,我们的能耗能够对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有所帮助,以上是简单的报告。

赖小民:尊敬的各位嘉宾,我是中国华融资产的赖小民,非常高兴参加今天两岸的一个座谈,华融比较大型的金融机构我是非常盼望两岸尽快签订MOU。因为这个协议的签订对两岸发展非常有好处,有重要现实积极意义和巨大的商机。重点签订一个MOU框架协议,有利于推动两岸关系,经贸关系的正常化。因为现在大陆跟台湾虽然都同属于WTO的成员组织,但往往没有经贸协议,往往双方之间合作交流有许多障碍,所以签订这个合作协议应该说可以减少很多摩擦,而且很多东西都可以进一步的推动大陆跟台湾之间的经贸关系正常化。

第二个作用有利于,对台湾特别有好处,有利于使台湾避免在区域的整合当中边缘化。因为现在都知道,纵观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经济的一体化,金融国际化程度愈演愈烈,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大家的融合度,相互的渗透度越来越密切。两岸之间虽然都是同属WTO成员,但是现在全球已经有23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了自由贸易协定区,如果台湾作为一个台湾经济发展是外向型为主的,70、80%资源是靠外地的。所以,大陆对台湾的出口市场至少在40%以上,这么一个市场如果两岸之间又是这么近,如果不签订MOU,经贸协议很容易使台湾在区域的整合过程当中被边缘化。所以,我觉得对台湾是非常有利的。

第三个有利,签订这个经贸合作协议有利于加强两岸投资、合作的国际化,促进国际化。因为现在两岸如果联合起来可以发挥两岸的优势,两岸的市场,特别是在整个全球的布局当中我觉得两岸都会得到受益的,所以我觉得有利于推动国际化的战略。

第四个我觉得作为金融机构,可以实现双方两岸的业务优势互补,和多元化的业务发展。因为我们知道大陆金融业这些年发展是很快的,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近12年和近5年发展非常之快,97年那场亚洲金融危机给我们带来很大的教训,亚洲四小龙独领风骚一阵子,10年的发展催生了全球的四大金砖四国,中国、俄罗斯、巴西和印度,这10年发生很多事,这其中一个很重要中国政府加大了对银行业的整治力度。从97年发行2700多个亿注资银行,到现在为止包括我华融资产在内,大资产管理公司剥离了14000的不良资产,在支持中国银行的发展特别是稳定整个金融系统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发挥了稳定剂和安全网的作用,所以这些年大陆的金融业发展很快,规模大、网络比较明显、市场很大,在加上资金比较重组流动性强。

而台湾应该说他又有一些优势,比如证券期货,台湾的金融期货做的比较发达,我们现在做的还是商品期货。而且台湾综合化经营优势比较明显,比如台湾2001年他就通过了金融控股这么一个鼓励支持综合经营,这方面我们到现在大陆这方面的金融控股,法律方面还没有出台。我想这两岸之间如果签订这么一个合作协议,有利于双方互补性,加强合作业务的多元化发展,特别是刚才前面嘉宾都讲到了两岸经贸,特别银行之间迫切希望多到对方设点,加强一些往来。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去年2009年11月16号,中国银监会跟台湾金融监管当局签署了一个两岸金融监管谅备忘录,这标志着两岸在监管高层层次上达成了一些共识,特别是在一些信息交流,加强监管、人才这些方面都有了一些共识,都在致力于推动两岸之间协议的签订。

所以,我想这些都是一个好的现象。作为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我们希望发挥我们的优势,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最大优势是大组合拳,我们现在已经形成资产管理为主业,有华融资产管理,华融证券,华融国际信托,华融租赁,华融期货,华融产业,另外还有华融投资,下一步我们还要在银行方面加强一些布局。这样的话我们作为一个大陆这么一个金融机构,迫切希望尽快签订这个。同时也非常希望跟台湾这边加强资产管理业务合作,我想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来说,尽快地签订MOU都具有现实的意义,会给两岸的经济、金融、社会发展带来巨大的商机,谢谢大家。 

林克孝:尊敬的各位贵宾、女士、先生大家好。我是台湾的台新金控,有银行、证券、保险等等。要说明一下MOU在去年年底签的,今年生效。但是,比较具体细节的,相当于香港跟我们国内签的IF(音译)那种协议还没有签订,现在在等的是这个。我觉得MOU也好,IF也好都只是技术性或者是政策协商当中的一个产物,从经济的角度,现在到是一个非常关键时期,两岸需要合作签或者没有签都该合作,为什么?第一点这个金融海啸对国际的金融机构是很大的冲击他们除了自己内部所谓的资产负债表的伤害以外,接着金融改革,美国已经通过了,我想欧洲应该也会慢慢有,会使得国际金融机构在短期内要做扩张都不容易,事实上在台湾可以看到很明显,很多保险公司,包括跟我们合作的荷兰保险公司都在退。因为他们新的资本聚集方法都使他们在全球必须收缩他们的资产负债表,这是第一个。

第二个我们国内这边本身的经济转型刚好必须从出口导向,转成内需导向。内需导向非常重要,小额的贷款等等重要性慢慢出来,这刚刚好都是过去台湾比较擅长的一部分。第三个跟我们前面这个理由有点相关中国大陆本身这个地方要变成一个国际的领导金融机构,这个时候也是一个机会,因为现在在市值方面以ICBC和CB来比,两国最大的市量来比已经是他的两倍了,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做这么一个扩展。事实上对于市值我们不能太骄傲,因为它毕竟是一个金钱游戏滚出来,不代表金融机构实质上的强度。讲一个笑话,这是真正的笑话,台湾有三家比较大的商业银行,我们在1989年台湾的市值最高的时候,每一家的市值都是美国的1.4倍到1.5倍,三家加起来是4倍多,比ICBC的比值还要大两倍,但是我们自己扪心自问没有那个价值和力度。因为,这里不好意思,因为有很多台湾朋友在底下,台湾的金融业竞争非常激烈,不过有一些比较细腻跟国外交接的经验,有一些地方可以充分利用台湾已经累计的。台湾是一个小的经济体,竞争的不得了,台湾人原来走遍世界是价格竞争,你出5块我就出4块,台湾就像在沙漠里面没有水的地方硬长出来的植物一样。所以,他生存能力特强,我在台湾召开一下会议给他们讲的时候,他们觉得叹为观止,想不到你们亚洲这些国家做法还这么豪华。这样子的经验我们两边的互补性是非常高,我用一个例子来讲,就好象我们中国大陆这边有能力组出一个可以去打世界级的篮球队,台湾没有办法,但是台湾生产一个神射手特别好,两岸合作就是这样,你把射手从那边找来立刻补足其他的中锋,前卫,合在一起就变成世界竞争力。所以,这是我的一些建议,谢谢。

主持人杨再平:感谢四位来自两岸的代表,也可以说代表两岸金融界的嘉宾,我觉得他们做了很好的观点陈述。他们的陈述刚才听起来可以用八个字简单概括,一个是填空,尤其是台湾已经有很多台商在大陆,据说上海有100多万台商,光空商就有30多万,我不知道现在有多少,他们急需金融服务,开放台湾的银行来可以填补这方面的金融服务的空白。同样台湾那边也有中国大陆的一些发展,所以我们的金融机构过去也是提供服务,不仅是提供台商,台湾银行不止是服务台商,这是一个。第二是互补,两岸金融业应该说形成各自的优势,很多东西可以互补。第三是合作,有很大的合作空间。第四就是双赢,这个双赢不止是我刚才听我们的嘉宾说,这个双赢不止是两岸金融业能够双赢,尤其是能够两岸的整个经济社会能够达到双赢,这个情景也是很广阔的。

下面,我想我们把议题有一点互动,把议题引向更深一点。首先一个话题我想填补空白就不多讨论了,我想一个话题就是两岸金融业各自有什么样的优势?比方说台湾金融业你自己感到你们有什么样的优势可供大陆金融业借鉴、学习。也可能我们大陆的金融业代表,我们今天台上只有赖总,赖总去过台湾吧?

赖小民:去过一次。

主持人杨再平:去过也有广泛的接触,大陆来看你看台湾金融业有什么样的学习,这是一个话题。接下来一个话题,我觉得恐怕也不能回避两岸金融业开发以后一定会有竞争,哪些领域会有竞争?第三个就是我们怎么合作,我想我们重点讨论这三个话题,来互动一下。第一个话题我想就各自的优势在哪里?我想还是请台湾的代表嘉宾谈一谈,台湾银行业你觉得值得大陆学习的地方在什么,大陆金融业有哪些值得台湾金融业学习?

杨承修:虽然我不是一个银行业的从业者,但是站在所谓金融业、服务业的一个使用者跟财务顾问的角度来看这件事情。台湾的金融业我想比较优势的地方,比如刚刚几位领导所讲的,在服务业方面,在服务方面,尤其是在消费型金融服务方面,包括具有现金卡、信用卡,以及各式各样小额信贷,这方面的服务其实我想比国内银行发展较早。累计这方面的经验,以及专业人才也比国内银行来的多。在另外一个特点就是,台湾银行应对消费型金融过去发展20多年来,也曾经历经了不管亚洲金融风暴,最近五年的双卡风暴,也就是信用卡,在当时台湾引起很大的信用危机。经过这一段风暴以后,台湾的金融业在费用控管方面也累计了很多经验,这可以提供给国内银行进行参考也是一个交流。还有提供一个高品质的服务给客户,这也是将来可以互相学习的地方。

我想在大陆银行这方面的优势,从刚刚几位领导所提到的,大陆银行这几年的发展,像ICBC成为全世界最大的银行。所以,在国际的发展,以及跟国际银行之间的对行也累计了相当多的经验。我想在这方面也是台湾银行可以去做一个学习,跟交流的很好的机会。至于如何交流,如何学习除了透过互相分支机构之外,还可以透过未来开发进入彼此的一个参股,我相信目前很多的大陆这些国际性银行,跟台湾的银行都非常欢迎彼此互相的参股,透过参股进入所谓实时营运的分享,来强化彼此的金融体系,创造双赢的机会,以上我是一个简短的介绍。

杨豊彦:我个人在台湾银行工作30年的经验,我觉得台湾的银行业就像台湾其他企业一样,最大的优点就是他们的弹性,他们成本的控管,风险的管控能力。他们的金融业是非常竞争的市场,我们说那边是一个竞争很激烈的市场,在这么一个市场底下利差一直在缩小,小到无法生存的地步。如果把他坏账的风险算进去的话,大概可以说无利可图,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些银行都还能够存活,毕竟有它特殊的地方,所以这一部分我想应该是台湾银行业所差的地方,在管理上比较细致,在风险管控方面比较细心。在服务部分,台湾的服务业长久以来,我们常常说台湾的消费者是被宠坏的一群,我们在银行服务会觉得这个消费者,常常讲顾客永远是对的这句话,从进行开始就被灌输这样的理念,在这样的理念下就培养银行人员的敬业,这也是值得我们自豪。

当然在业务面来讲,台湾中小企业是我们经济的一个主干,我们常常讲一个笑话,在台北市如果你在街上碰到人,你叫一声董事长,可能有十几个人回头看你,大家都是董事长,中小企业确实是很多,大家都是当老板的。这些中小企业他们最大的特色就是他们的弹性,他们的成本控制能力,但也有一个很大的弱点,他有好几本帐可能财务不是那么透明。这种情况下银行跟他往来确实需要长期培养关系,真正了解他运营状态,他怎么运行,这是比较特殊的部分,大陆的银行我感觉真是一日千里,发展到目前状态不仅是运营的规模。我常常说一个银行30、40万员工,有1、2万多分支机构,这样的机构庞然大物如何管理,没有一套有效地管理我想是没有办法维系这么一个机构。这样一个机构一定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很多值得我们来合作的地方。合作的部分绝对是你只要看两岸的经贸往来规模,金融往来的规模大概可以相信目前很多金融往来是透过外商来进行的,比如说两岸的汇款业务,两岸的贸易融资的清算业务都是透过美元,透过一些外商来进行的。

事实上如果将来我们人民币试点,贸易结算能够扩大的话,这个部分我想两岸合作空间就无线宽广,以上是我简单的报告。 

赖小民:在谈到两岸金融机构的优势各有特点互补性很强,也有很多相互学习的地方。我就从大的方面来说,优势也很明显,首先它大,规模很大。整个金融业来说,银行证券、保险、非银行机构、银行业的战略主导,84亿总资产这是非常庞大的。80多亿的总资产来支撑中国整个金融业作为一个主导,这是规模很大。再一个我们的优势是网点优势,资源优势,客户优势,资金优势,还有一个劳动力的成本比较低这也是一个优势。所以,这些都是做银行很大的一个特点,在大陆来说。从台湾来说特别是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行业有优势,比如IT行业,从产业来说,石油、化工这些,另外他这个银行因为他规模虽然小,但是他这个思想市场化的经营理念和观念,市场化的运作能力,市场化的激励机制,特别是市场化的风险管控这方面我觉得很值得大陆银行界的借鉴和学习。

总的一个感觉,台湾的金融业就是在小精专新特方面有他的特点。所以,我觉得不管怎么说两岸之间加强互补性,金融机构合作的前景非常广阔,空间也很大。而且,金融业的优势,金融业形成的特点跟两地的经济发展格局有是紧密相关的,经济决定金融,金融起着一个助推的作用。大陆的经济结构基本上在投资出口消费当中,多年来都是以投资为主导,投资大概占了40%左右,出口37%左右,投资偏热出口偏旺这些年一直没有解决,在整个经济当中,特别是去年以来这场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后,我们更大加大不仅结构没有得到调整,更大加重了投资的元素和份量。我们去年GDP,80%以上是靠内需拉动的,现在中央提出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由外向型投资型为主导一定转向经济型,台湾的经济主要是以服务业还是比较好,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在这么大的格局下,金融业各自发展都形成独特的一些东西,不管怎么说我觉得MOU的签订,对于我们两岸之间的金融合作都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各自的优势,两岸的金融业只有携手共进,才能充分发挥两岸的优势、资源优势、市场优势、资金优势、人才优势,特别我们两岸都是中华民族的同胞,同根、同族、同源、同文化,特别是这场经济危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和影响更加深广,更加意识到两岸要加强金融合作。8.7%

因为相对来说银行业也好,金融业也好大陆的抗风险能力比台湾要强的多,因为块头大,特别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凸现了中国这几年金融改革的作用。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之下,银行业一片箫条,倒闭唯独中国银行业风景这边独好,凸现了这几年改革开放发展的结果,凸现了中国银行业监管的进步,也监管了中国金融业抗风险能力在不断地增强。这一点远远比台湾金融业的抗风险能力要强很多,所以我觉得只要两岸加强联手起来应对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国际化,应对金融危机后危机时代的发展我觉得非常有必要。所以,把两岸优势共同发挥共同实现双赢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选择,谢谢。

林克孝:前面几位领导都讲的差不多,我补充一点也是我们今后比较擅长的,消费金融这方面是台湾已经发展比较久一点。什么是消费金融?很多人大家都知道概念,他后面所隐藏的技术是什么,我这边简单说明一下,这大概是我们比较明显而具体的优势。通常代管一家公司当然知道他生产什么,他的盈利状况、财务状态你就知道,当然你要借钱给一个人你要充分了解他,你要借给100万个人,200万个人就不允许一个个认识他,你就需要通过很多资料分析,如何在100万个人当中要贷给他钱知道他风险如何,这是一个所谓的消费金融的技术在这个地方。我不太晓得各位在这边有没有叫经验,在台湾至少我们的客户有时候会抱怨我们你们行里的人打电话来太频繁了吧。在台湾我们的客户有可能一天会接到一个电话,徐先生我知道您最近要结婚了要不要换一个大的房子,如果换我们这边有一个新的方案可以帮助你做这个事情,当我们这个电话在打的时候不是随便打的,我们已经挑出来有人要结婚,他未来所得是安全的,他3年以后风险怎么样是可以计算出来的。我们这个电话挑出来的时候我们命中率要过高,不然命中率不高或者命中率太低成本就会很高,这个就是技术。

我想其他的刚才各位都讲的非常好,消费金融这块我补充一下,谢谢。 

主持人杨再平:我觉得四位代表、嘉宾围绕刚才我们互动的话题发表我觉得很有价值的一些观点,彼此从不同的角度来看,比如大陆看自己的优势在哪里,我看台湾银行业的优势在那里,这是非常有价值的,这个话题不是那么一会把它能够很系统地探讨,但是已经有一些很闪光的东西。刚才我阐释一个思想火花,两岸的MOU以后,两岸互相的来往有一个很重要的效应就是学习,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可能比合作对两岸银行业产生的实际效果某种意义上还更大。据我知道招商银行很早推出银行卡,还有很多我们具体业务,还有中小银行的融资,当然大陆也有很多东西可供台湾学习,比如社会的关系,危机处理,大部分银行业在这方面也有优势。所以,我觉得我们开放以后相互学习,比实际的业务进展带来的好处至少是相当可观的,他的实际效果会相当可观。

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想留一点时间给我们的下面参会的嘉宾,看大家有什么问题,请大家踊跃提问。

提问:你好,我是北京的一个代理人,我的汉语不够好,用汉语问你们,只好用英语问你们,我的观点向听一下你们的意见,还有另外一个问题是有关台湾也好,我的评论是说我觉得中国的金融行业,台湾和香港他们有很多专业的知识,特别是在国际的层面上信用方面有很多,香港他们在汇丰银行,而且香港也有资产管理东亚银行他们也有很多这方面的经验。特别他们有特别的专长就是中小企业,主要是因为他与我的问题有关,在台湾有太多的银行,这既好也有不好的地方,不好资本比较有限但适合中小企业,但他们竞争太激烈,因此要一些并购这样可以扩大规模。从资本的角度来看可以有优势,台湾的优势我们知道国务院刚刚发表了一个文件,他们允许台湾的银行来进入中国,来跟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因为中国大陆银行他们都是国有企业,他们对中小企业不太理解,台湾在这方面有特殊的专长,因为他们有专业的知识,但是美国的银行他们也有很多的专业知识,他们对中国的文化不了解,所以台湾有这方面的优势。那么,国务院也希望这么做,我的问题在于台湾现在对于银行并购情况是怎么样,能不能说明一下,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主持人杨再平:这个就直接你回答吧。

林克孝:我作为一个民间机构,我们本身是非常非常的渴望在台湾内部的一个整合。毕竟我们的情况大家都知道,我个人觉得很不巧在这轮金融危机,有一点把这么一个机会暂时的冰冻起来,因为这次金融危机产生出一种大家对于银行还是比较相信,认为银行是国家的,再怎么样国家也会负责,民间就不行,所以就会有这么一个资金上的移动。这个现象在正常的时候是不好的,可是在危机很剧烈,这个危机从外面进来的时候我们可以理解客户这样的行为,也就因为最近这一段的经验让大部分的政府,包括欧洲的也是,忽然就觉得好象有一些国家银行债也不错,这样子确实影响到所有政府在鼓励合并这么一个动作。例如说他们觉得民间银行太大不好,可能是他们的一个威胁。有的话也很好,必要的时候人民不会在这个地方产生挤退,最近两年产生的后遗症政府在这边比较有所保留,但是我希望时间在慢慢往前走,这段不良的回应慢慢淡忘,更好的风险管理政策确实是发挥效果,慢慢跟两岸的合作,这个政府就慢慢还是回到正常的轨道,金融机构还是要适度的规模,台湾的规模都还是太小。所以,我希望这个事情尽快发生,但现在确实是一个比较尴尬的时期,谢谢。

主持人杨再平:谢谢做了很好的解答,我们再给下面一个听众提问的机会,有问题的请举手。

提问:各位嘉宾大家好,我是新保罗(音译)集团的,各位金融专家我想问一个新能源的问题,在太阳能领域正常的光电转化率是14到25%,现在有一个新的突破接近了60%,我想问一下各位专家这个技术的价值大概是多少?

主持人杨再平:我们在座各位有哪位能回答这个问题?

林克孝:我不能算直接回答问题,我只是用一个,因为我自己在上经济学,我经常问我们的学生说,有一辆车子一公升的油可以跑10公里,另外一个车子可以跑30公里,哪一辆有效率。很多人都说第一辆,我说你们怎么都没有问成本是多少,第一辆是10块,第二辆是20块。

提问:我补充一下成本只有现在多金硅的一半?

林克孝:如果这是真的大家可以想像,这是不得了。

主持人杨再平:你这个问题很有挑战性,如果是这样的话,整个社会会有巨大的机会,我们金融业也是巨大的机会,如果真是这样我们应该去支持他。

林克孝:我是不是回答了你的问题呢。

主持人杨再平:我们接着讨论的时间不长,出现了很好的头脑风暴,思想火花。可能大家的胃口刚刚调起来,但是时间的关系不能再深入讨论。我们这一节的讨论就到这里结束,谢谢大家的支持,也谢谢几位嘉宾。

话题:



0

推荐

杨再平

杨再平

416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生于湖北恩施深山老林,吃过观音土,放过牛羊,做过篾匠,干过各种农活,当过中小学民办教师、教导主任。有词为证:“京城常梦,木屋青瓦,红薯包谷。让时光倒流,与牛羊共舞。野菜粗粮养顽童,为油盐,刃竹织篓。读了几句书,向往山外头。”于武汉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及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国银监会供职。现任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出版过《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政府行为分析》、《市场论》、《中国:以全球战略眼光看欧元》、《效能观点:透视中国金融前沿问题》、《中国唱不衰》等专著。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