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湖北省人民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科技部以及武汉市政府于10月29日-30日举办了2010中国.武汉金融博览会暨中国中部(湖北)创业投资大会。本次金融博览会暨创业投资大会为期2天,大会围绕“深化科技金融创新、服务自主创新战略”的主题,相继举办湖北金融业发展成就展览、楚天金融高峰论坛、中国中部(湖北)创业投资大会、县域经济发展融资战略专题研讨班、中小企业项目融资洽谈会等系列活动。省长李鸿忠、科技部副部长杜占元、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助理郭庆平、中国证监会主席助理姜洋、中国保监会主席助理陈文辉以及全国各银行、证券、期货、保险等金融机构总部和部分创业投资机构负责人等领导参加了本次博览会。我也应邀参加了本次大会,并发表了两场演讲,第一场即主论坛上的演讲题为《湖北在中部崛起的金融谋划》。会后湖北银行业协会的同志整理了我的讲话,以下是本人审改过的讲话整理稿,请博友分享。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关于中部崛起这个话题,我是很有感慨的。1988年,还在武汉大学做讲师的时候,我参与了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关于湖北在中部崛起”的一个课题,承担过其中一个子课题,还在《湖北社会科学》上发表过一篇题为《扬商治省 科教兴鄂》的文章。20多年后,再次有机会站在这里,站在自己的家乡,以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的身份,从银行业的角度参与讨论这个课题,感慨良多。如果说,20多年以前提出中部崛起还早了一点的话,那么现在,我认为,中部崛起已势在必行、蓄势待发,甚至可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中部崛起,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金融支持。中部崛起不能没有金融支持。这一点省委省政府已高度重视。召开这样大规模的金融博览会,就是高度重视的体现。

金融改变生活,可以富民,可以强国,可以兴邦。看过《大国崛起》电视纪录片第二集《小国大业》描述的荷兰,印象很深刻。八百年以前,荷兰是一片没有人烟,只有海潮出没的湿地和湖泊,从12世纪到14世纪,才逐步形成了人类可以居住的土地,直到今天,仍有三分之一的国土位于海平面以下,如果没有一系列复杂的水利设施阻挡,荷兰人口最稠密的地区,每天将被潮汐淹没两次。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在三百年前,也就是17世纪的时候,却是整个世界的经济中心和最富庶的地区。一个仅有150万人口的荷兰,将自己的势力几乎延伸到地球的每一个角落,被马克思称为当时的“海上第一强国”。而在荷兰的崛起中,金融起了非常关键的主推作用。后来英国、美国、日本等等的崛起也是如此,金融起了很大作用。

金融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作用呢?浓缩一句话,它可以能够跨时空聚集和配置资源,就是把别人的钱,把其他地方的钱,甚至是未来的钱拿到现在来使用,拿到这里来使用。这是金融的重要作用之一。马克思有过这样一句话:“假如必须等到单个资本增长到足够修建铁路的程度,那末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而“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我们常讲我们的制度的一大优势即“集中力量办大事”,其实金融的作用之一就是集中力量、集中资源办大事,但它又不同于非市场力量或行政力量的“集中力量办大事”,金融“集中力量办大事”与非市场力量或行政力量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相比,有其独特的优越性。

这又作何解释?原来金融不仅是“来钱”,不仅是资金,还要看到金融更是智慧。金融智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通过金融可以了解、获知很多信息。如我们所知的,银行机构除对一些中小企业发放贷款以外,还能够对其提供财务、发展战略的咨询等很多方面的信息。二是金融的资金是有选择性的,金融资金通过选择最擅于运用这些资金的企业、机构或个人,有选择性的配置资源,使得资金、资源向能够使用这些资源的企业、机构或个人集中。三是金融往往能够把看来不能办成的事情办成,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把潜在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的可能性,有很多事情没有金融将很难做成。比如说,一个企业,它有大量的应收账款,但是同时又差钱,而这个资金问题运用保理金融就能够解决。因此,金融能够使很多潜在的机会变成现实的机会,使得潜在的财富变成现实的财富,使得潜在的生产力变成现实的生产力,这就是金融的作用。

金融还是一种机制。虽然金融能集中力量办大事,但我们还应该看到,金融资金不是白给你的,要还本付息。这就形成了一种压力,这种压力对实体经济是有好处的。因为借钱的那一方在使用金融资金时,要考虑到自身未来的现金流能否足以还本付息,这就迫使其苦心经营,不断改进经营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当然,金融也可以使人们丧失理智,使人疯狂。最早的金融泡沫一词,是从荷兰的“郁金香”开始的。荷兰靠金融兴邦,但是在金融泡沫高峰时,一枝郁金香在荷兰炒到4200盾,相当于当时该国熟练工人20年的工资,就这么疯狂。因此,我们在利用金融时也一定要小心。怎么用金融促使我们地区经济健康发展,确保经济金融相得益彰、共同稳健和谐发展,是必须考虑的。这是我要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怎么样用金融来促进湖北在中部崛起?我觉得这里面有一个重要的思考,就是怎么样运用金融激活我们所拥有的资源优势,把它转化为现实的可持续的能够造福社会大众的财富,形成我们财富源泉?比如说,我们讲湖北的五大优势:一是粮食水产品的生产基地;二是能源原材料的基地;三是设备装备制造业基地;四是交通区位优势,“两纵两横”;五是科技优势。怎么样把这五大优势转化为现实的财富源泉?怎样运用金融杠杆来激活它们?

我们要做哪些工作,把武汉建设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用金融来助推湖北在中部崛起?这是我要讲的第三点。我认为,就金融而言,软件比硬件重要,就如计算机软件比硬件重要一样。所以,除了硬件设施以外,更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金融软件谋划:

第一,从金融生态做起。一个地方金融要发展,这个地方政府一定是亲金融的,社会一定是亲金融的。借钱还钱,还本利息,天经地义,这样一种意识,讲诚信,讲信用,是金融发展必不可少的土壤。所以我觉得信用环境,诚信文化是一个地方很重要的一个软实力。一个地方企业、政府、老百姓都很诚信,那么我们的金融机构就会愿意来做业务、设机构。

第二,从急需、特需的融资做起。就湖北省来看,主要在三个方面。一是从三农融资做起。农村非农产业的发展,农村产业化发展,还有大量的农民工市民化发展,这中间有大量的农民企业家的崛起,相应的小城镇崛起,还有县域经济的发展,都急需特需融资支持。湖北是粮食和水产品基地,怎么样才能让粮食产品质量更高、效益更好,也急需特需融资支持。二是从中小企业融资做起。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在全国都是一个难题,如果湖北解决得好,那么中小企业的发展机遇将更大,发展势头会更好。三是从科技融资做起。根据湖北省情,这里有58所高等院校、100多万在校大学生、750家科研设计单位、50多万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还有集通讯、电子、激光、生物工程、新型材料等优势的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号称全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怎样通过金融来激活这方面的宝贵资源,应该成为一个重点。

第三,从产品创新做起。我们往往讲,一个好的金融产品,能够搞活一个企业,能够发展一个行业,能够带动一方经济。我们的金融机构,在产品的创新上是很有发展空间的。我刚才讲,金融可以把潜在的东西变成现实的,把看似不可能的变成可能的,一个设计好的金融产品就能达到这样一个目的。

第四,从适用于湖北这样一个地方的金融业务品种做起。比如说,象湖北这样一个地方,一些投资项目需要资金量很大,就适合发展银团贷款。我们说中小企业融资难,但是另一方面,中小企业60%的资金是以应收账款或存货的方式存在的,据不完全统计,现在全国中小企业应收账款达到15万亿,那么保理业务就可以大发展,这个空间是很大的。还有金融租赁等业务品种,已经很成熟、规范的业务,都适合湖北这个地方发展。

第五,从培育本土金融机构做起。本土金融机构,土生土长,对本土有特殊感情,也更知乡土人情,深耕地方,服务地方,有其独特优势,当然应该积极培育。

第六,从引进具有明显资金优势、经营管理优势和金融技术优势的外来机构做起。在积极培育本土金融机构的同时,也要引进外来金融机构,但不要盲目引进,而应积极具有明显资金优势、经营管理优势和金融技术优势的外来机构。

第七,从高科技与金融的嫁接做起。我们武汉本身有雄厚的科技基础,高科技与金融的结合大有作为。现在许多金融服务方式、服务手段,都是与高科技相结合的,如手机银行、网络银行、银行卡等,这些本身还有很大的发展余地和空间。现在一些本来不是做银行的,从网络切入,事实上也进入了金融市场,而且越做越大,拥大自重。比如我们现在讲的第三方支付,原本不是一个金融机构,自己做起来,现在做到什么程度呢?连续5年100%的增长幅度,2009年第三方支付业务量接近6000亿,时常有大量资金滞留,掌握了大量金融资源。再比如淘宝网,其年营业额是相当两个青海省的产值。一些成熟技术与金融的结合,空间是很大的,我们湖北在这方面应有更大作为。

第八,从培育高层次高水平应用型金融人才做起。湖北的金融教育起步是比较早的,有坚实的基础,要成为区域性金融中心,不妨先成为区域性金融教育中心。

最后,衷心祝愿我的家乡湖北省,在金融的助推下,圆中部崛起之梦!

谢谢大家!

话题:



0

推荐

杨再平

杨再平

416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生于湖北恩施深山老林,吃过观音土,放过牛羊,做过篾匠,干过各种农活,当过中小学民办教师、教导主任。有词为证:“京城常梦,木屋青瓦,红薯包谷。让时光倒流,与牛羊共舞。野菜粗粮养顽童,为油盐,刃竹织篓。读了几句书,向往山外头。”于武汉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及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国银监会供职。现任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出版过《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政府行为分析》、《市场论》、《中国:以全球战略眼光看欧元》、《效能观点:透视中国金融前沿问题》、《中国唱不衰》等专著。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