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里粘贴的是我5月15日在美国旧金山市政广场拍摄到的流浪者之家,应该是典型的“丰裕社会中的贫困”画面。

由此想到著名经济学家加尔布雷斯的“丰裕社会中的贫困”理论。在他看来,当绝大多数人步入小康,其消费需求已进入由商家以广告及各种媒体来创造的时代,“丰裕社会”就到来了。但少数人仍陷于贫困,即“丰裕社会中的贫困”。本来丰裕社会应该更好克服少数贫困,极端情况下,政府甚至都可能将穷人供养起来。但丰裕社会中的“少数人极端贫困”始终是一个顽症。其原因就在于,丰裕社会中,少数人的贫困“不再成为社会政策感兴趣的对象了”。当“贫困者成为少数人而且没有影响力后”,“为穷人说话的任何政治家与思想家,由于是代表少数而且没有影响力的人说话,使他们自己也成为少数派并且丧失了影响力。结果,现代的自由主义政治家与思想家不再和这个社会为贫困所折磨的成员站在一起。”这或也就是为什么丰裕社会需要“穷人经济学”、“穷人政治学”的原因吧!

我国现阶段也面临严峻的贫困问题,但还不能说是丰裕社会中的贫困问题,同时也有别于改革开放前的贫困问题,我们不妨称之为“从贫困社会向丰裕社会发展中的贫困问题”,或者说“从贫困社会向小康社会发展中的贫困问题”。改革开放前的中国社会无疑是贫困社会,那时是普遍的短缺经济,普遍的贫穷,绝大多数人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绝大多数人还生活在绝对贫困线以下。贫困社会中的贫困,亦或是“平均主义的贫困”,是绝大多数人贫困,大家都贫困,有时大家都吃不饱穿不暖,出现普遍的生存困境。大众贫困究可哀。所以改革开放初期有一个响亮的命题“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就是向贫困社会开战。经过三十多年改革开放,绝大多数人已解决温饱问题,无容质疑我国已告别了贫困社会,但远不能说已完全解决贫困问题。我们不能不直面“从贫困社会向小康社会发展中的贫困问题”。如果说丰裕社会需要“穷人经济学”、“穷人政治学”,我们现在其实更需要。因为不从经济、政治上科学地解决“从贫困社会向小康社会发展中的贫困问题”,不安定甚或破坏性因素就会增加,不仅从贫困社会向小康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会成为问题,而且可能出现倒退。

我们消灭了大面积贫困,切莫忽略小面积贫困顽症!

话题:



0

推荐

杨再平

杨再平

416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生于湖北恩施深山老林,吃过观音土,放过牛羊,做过篾匠,干过各种农活,当过中小学民办教师、教导主任。有词为证:“京城常梦,木屋青瓦,红薯包谷。让时光倒流,与牛羊共舞。野菜粗粮养顽童,为油盐,刃竹织篓。读了几句书,向往山外头。”于武汉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及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国银监会供职。现任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出版过《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政府行为分析》、《市场论》、《中国:以全球战略眼光看欧元》、《效能观点:透视中国金融前沿问题》、《中国唱不衰》等专著。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