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梦回桂子山
 

2012年11月,公务活动到湖北家乡省,乘车经武汉广埠屯街区,深情凝视大学母校华师大门,并透过大门往里窥视,却已完全不是原来空旷宁静的景象,而是与闹市交融,内外十分拥挤,一下感觉似乎是失去了,而且是永远失去了什么。那曾经空旷宁静的校园,只能梦中去回味了!

1976年那时,武汉高校聚集之多号称全国第三。而几乎每所高校都对应一山名,比如武大对应珞珈山,华工对应喻家山,华农对应狮子山……华师对应桂子山。还有“玩在武大,学在华工,爱在华师”的说法,也多少跟山有点儿关系。

我的大学梦,圆于华师桂子山。华师桂子山,我之大学山。

可我刚进桂子山时,却并不见山。山在哪呀?我用老家恩施大山区山的概念找山,当然就不见山。原来在武汉稍微有点儿隆起的高地就叫山,那在我们恩施大山区哪算什么山!后来我才感悟出:各地地名,通常稀罕什么取什么,比如我们老家坪地稀罕,有一小块坪地就取什么坪,武汉这大地方山稀罕,稍微有点儿隆起的高地就叫山。原来如此。

那时华师校门隔大街正对广埠屯大百货商店,外面熙熙攘攘,昼夜喧嚣,一到校门下,仰视镶嵌白色大理石的高大横额 “华中师范学院”六个毛体行书雕刻大字,走进大门,熙攘喧嚣尽被屏蔽,就真的感觉进山了。入门大约百余米,两边各约五十米范围,是高高的水杉树林,只隐约可见几似乎是守林人住的简陋小屋。往前迎面是一隆起坡地,或也叫什么小山吧,小山松柏灌木杂丛密匝,终年绿葱,山那边是什么,全然不见。靠山筑一圆台,竖一石碑,所刻毛主席亲题“忠诚党的教育事业”八个红色大字,十分显目。那应算是当时华中师范学院的主题碑。正是那主题碑才让进入校门的人感觉是进入华中师范学院校园了,否则仍感觉穿行于森林之中。

走过那主题碑,再左而右绕行约五十米,所见第一建筑即右手边依山而建绿荫簇拥图书馆。再往前便是校区几条纵横交错的主干道,行政楼、教学楼、宿舍楼等学校建筑就散落于几主干道之间。主干道两旁的树木都有年代了,有些地方可谓古木参天,干道两旁高大的树木枝桠连蓬,成了真正的林荫大道。主干道内外还分布着若干林木茂盛乃至遮天蔽日的小山或空地,如此则让校园建筑成为绿荫中的点缀。学校建筑多灰白砖墙,蓝色琉璃瓦,翘檐雕栋,古朴典雅,在多片山林绿荫簇拥下,仿如琼楼玉阁。

我是那年12月中旬到华师桂子山的。寒冬腊月,遇上据说五十年一遇的大雪,厚厚的积雪,把个桂子山银装素裹,真是分外妖娆啊!

刚安顿好,同宿舍有相机的同学就邀我们去宿舍后一园地照雪景。那园地大约五亩地那么大,有草坪,有池塘,塘里有鱼,有花木,更有几棵雪松。雪地上那尖塔型树冠,大枝葳蕤伸展,小枝略微下垂,针叶青绿活泛,其上未落的白雪,宛如白色披挂,凛冽寒风中,是那样的精神抖擞,泰然自若,从容不迫。我情独衷,便戴着军帽,在其下照了一张,留作永久纪念。

那个冬季,我们宿舍几同学早跑步都要从宿舍跑到校门口再跑回来,来回算两公里,在一张大白纸上各自记录,比看谁先跑到北京。虽都没坚持下来,但那段时间朝朝步步慢跑,仿佛与桂子山一起脉动,与其情感交融,很快人山合一,感觉自己是桂子山一分子了。

春天来了,我们便与桂子山一同张开双臂,满怀激情地迎接那涌动的绿潮,那盛开的鲜花,那山中的鸟唱……有当年在华师电影场现场所写“咏校园春潮”小诗为证:“绿柳阔叶欲攀天,碧茵新草缠小山。生机盎然春潮涌,百鸟争鸣在林间。”

那么好的校园春光,当然也是春游首选,尤其是第一次春游。我们小组第一次自行组织的春游,几乎将桂子山游了个遍,在许多自然景点,或卧于草丛,或背靠大树,或盘坐岩石,照相留影。虽都是黑白小方寸照片,但每每翻看,仿佛昨日,那一草一木一石的姿态、颜色及味道,都记忆犹新,比照片看到的还要清晰。

说起露天电影场,那可是武汉或其他南方地区大学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呀!华师桂子山露天电影场,三面环山,挂银幕那一面对着开阔的体育运动场,观众通常或坐或站于环山一面正看,但有时人太多时也有些人干脆坐站于体育运动场一面反看。到周六晚饭前后,大家都期待高高树梢或楼台上的高音喇叭播出“现在广播电影消息……”晚饭后,露天电影场便聚满了人,大家排排坐,谈笑风生,叫卖冰棍等小商贩穿行期间,好不热闹。那是跨班跨系乃至跨校交流的重要社交场合,那也是校花、系花、班花们展示亮丽,英俊潇洒男士们展示帅气或肌肉的重要场合。那场景,似是每场电影不可分割的精彩序幕,不少同学一说起大学生活,都对露天电影场津津乐道。

初夏,大约四五月份吧,华师桂子山政治系办公楼后一大片枇杷林,飞鸟与蜜蜂聚集日多,原来是枇杷熟了,散发出诱鸟诱蜂当然也诱人的暗香。据说,在我们到华师桂子山前一年,夜里守卫那片枇杷的老人发现有人偷摘枇杷,前去阻止,结果被刺死亡。所以,从我们那一届开始,便安排轮流全校巡逻守夜。巡逻到那片枇杷林,我们也挡不住诱惑,摘了几个尝了尝,味道真好!

号称四大火炉之一的武汉,盛夏可就难过了。第一次在武汉过夏天,可真烤人啊!晚上躺在灯草席铺上,用把大蒲扇不停地扇,另一面还是汗流浃背,几个礼拜下来,我浑身都长满了痱子,整个就跟一大苦瓜一样,所以同学们都叫我“苦瓜”。好在桂子山有不少冲凉、乘凉的地方,反倒成了另一乐趣。

男女分开的洗脸间,夏天既洗脸又洗衣服又冲凉,热了冲个凉,感觉特别舒服。不过也闹过一大笑话。一次,高楼层女生洗脸间停水了,大白天的,一女生到一层洗脸间洗衣服,见一男生面朝另一面洗衣服,两人背对背,那男生并不知后面有女生进来洗衣服,洗完衣服就自个儿脱光冲凉,那女生偶回头见状,大惊失色,哇地大叫跑出……

有时整个宿舍楼甚至全校都停水,那就要四处去找有自来水龙头的地方洗衣冲凉。我和另一同学一天傍晚终于在学校西北边缘较隐蔽处找到了一小养猪场,那里的水龙头似乎总不停,水量也大。我们就经常去那洗衣冲凉,尽管有浓烈猪粪味道,但人少寂静,好不自在!

有几晚实在太热,宿舍到处热烘烘,床铺发烫,闷热难耐,简直不能睡。好在桂子山多处有防空洞,我们就到洞口去睡。尽管蚊子颇多,倒也凉爽。凉爽的防空洞口与烦人的蚊子叮咬,也算难以忘怀的桂子山夏夜梦境之一吧!

夏日昼长,晚饭后通常都散散步,兜兜风。那时散步最常去的就是西南方一叫元宝山的地方。那是一别墅区,据说是安置高级退休将军们住的地方,前面是大小湖区,周围是田园风光,每栋别墅带小菜园小花园,有鸡犬鸭鹅之声,常有车辆及勤务兵出入……好不令人羡慕呀!

有时再往前走一段,到了湖边,在看清楚周围没女生的情况下,就干脆趁着夜色脱了衣裤,跳下湖去裸泳消夏。夜色下,背浮湖水,仰望星空,感觉宇宙之浩瀚,个人之渺小,真是沧海一粟呀!湖里鱼多,常常被鱼嘴轻轻顶撞,又回到近前,意识到自我存在,那感觉也是别有情趣呀!

不过,最美好的桂子山夏日记忆还是西北面那片竹林。清晨,经一夜冷却,竹林下格外凉快,有时竹叶上还挂些露珠,那就更爽了!所以,我常常很早就独自进入那片竹林,在小石块搭成的通幽曲径上来回走动,或朗读,或默题,或思考……那可谓我夏日之最爱!

桂子山之高潮固然是桂花飘香的秋季。在人们闻到第一缕桂花飘香之前,对随处可见的桂花树似乎视而不见,她们也耐得住寂寞,独自常青,犹如橘树绿叶素荣。似乎突然那么一个清晨,一缕幽香透过窗缝,把人们从睡梦香醒,然后便一天比一天浓香,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那沁人肺腑的怡香。那时,人们才去关注她们,欣赏她们,近距离观察那绿叶捧出的金色银色小花穗,爱不释眼,爱不释鼻。不少人干脆采几支带回宿舍插入花瓶倒满水养着,或上课上自习上图书馆都带着,可谓“山以赏桂,园以赏桂,路以赏桂,室以赏桂,课以赏桂,馆以赏桂,听课自习睡觉皆不离桂……”

那前后大约经历两三周时间。好象也是突然一个清晨,一夜大风过后,人们发现满地桂花凌乱堆积,再几日便“零落成泥碾作尘”,先几日尚散发余香,多日后余香也渐渐消失了。那又引起多愁善感的人们对她们刻骨铭心的伤感……

不过,金秋季节,很快也就让人们淡忘了那种伤感,而投入桂子山爽暖而温馨的秋怀。课余时间,我们几个同学常到宿舍后那园地草地上读书讨论,有时累了就仰卧草地,闭目养神,尽享秋高气爽。那园地秋读,阅读和记忆效率都很高,至今还能记起在那阅读的书籍及印象较深的段落语句。

有时到那园地阅读讨论的人多了,太嘈杂,我们就到正南向较远一点寂静的小山坳去阅读。带个小板凳到那,进入一片密匝的松树林中,找块小平地坐下,看不见楼台建筑,听不见喧嚣嘈杂,“躲进山林成一统”,可大声朗读,可拖腔唱读,可静谧默读……可谓神读佳境也!

随着一场秋雨一场凉,一夜又一夜的秋风扫落叶,桂子山到处堆满落叶,寒气随之袭来,初雪随之到来,又轮回到我们刚到桂子山的冬季……

啊,华师桂子山,我的大学山,不也多处对应刘禹锡之《陋室铭》吗?“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话题:



0

推荐

杨再平

杨再平

416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生于湖北恩施深山老林,吃过观音土,放过牛羊,做过篾匠,干过各种农活,当过中小学民办教师、教导主任。有词为证:“京城常梦,木屋青瓦,红薯包谷。让时光倒流,与牛羊共舞。野菜粗粮养顽童,为油盐,刃竹织篓。读了几句书,向往山外头。”于武汉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及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国银监会供职。现任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出版过《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政府行为分析》、《市场论》、《中国:以全球战略眼光看欧元》、《效能观点:透视中国金融前沿问题》、《中国唱不衰》等专著。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