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3月27日,参加人民银行“金融业综合经营的风险控制和监管改革”课题论证会。 

      首先就“混业经营”在我国何故名为“综合经营”进行了辨析:原来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吸取90年代初金融混业经营造成严重混乱的教训,力推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金融改革。而以美国为代表的国际金融界正力推混业经营的金融改革。在即将加入WTO的大背景下,面对混业经营的国际金融潮流,我国又不能不在推行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同时允许混业经营试点,虽事实上允许,但出于对90年代初的混业经营的乱局心有余悸,同时也不情愿名义上迎合混业经营的国际金融潮流,就想出了“综合经营”这个中国特色的用语。其英文翻译“integrated business management”或"comprehensive business management", 国际同行未必能理解。所以我以为,大可不必坚持用“综合经营”,倒不如与国际同行合流,采用“混业经营”。一家之言,和者盖寡,但还是说出来。 

      不过我以为,更重要者在于,应探索并遵循混业经营之金融规律或金融道,故题为“探循混业经营发展之金融道”。  

      一是肯定否定之道。 一部世界金融史,很大篇幅即混业与分业纠结的历史。总体看,两者纠结交替可分为五个阶段: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前为自然混业经营;30年代大危机之后到60年代为强制分业阶段;60年代后到90年代末为自发混业阶段;以美国1999年出台《金融服务现代化法案》为标志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混业经营合法化阶段;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为反思混业经营并一定程度重拾分业经营元素阶段。 

      我国金融业经营体制的变迁的发展史,也经历了“银行独大→强制混业→回归分业→自发混业……”的纠结与交替,可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上述变迁看似纠结,其实正是肯定否定这一普遍规律在金融领域的表现。其背后起作用的因素定然为相应的肯定与否定因素。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对混业经营的肯定与否定因素,或肯定与否定的客观理由。 

      混业经营的肯定因素,诸如分享客户资源、交叉销售、满足客户多样性需求、应对金融脱媒、利率市场化、交叉竞争等等,一言以蔽之,即释放金融能量。 

      混业经营的否定因素,诸如风险复杂化、风险交叉传染、规避监管、套利等等,一言以蔽之,即防控金融风险。 

      当肯定因素占上风时,混业强势,反之亦然。所以通常以释放金融能量为主调的金融改革偏向推行混业经营;以防控金融风险为主调的金融改革偏向抑制混业经营或推行分业经营。 

      但每一次交替,或肯定之否定,都不会是简单的回归,而是螺旋式高级化发展。 

      二是对立统一之道。混业、分业并非绝对排斥、非此即彼,而是相互依赖、相辅相成的矛盾对立统一体。按辩证法矛盾论观点,矛盾任一方无不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混业当然也以分业的存在为前提,反之亦然。当然,由于释放金融能量与防控金融风险两者,前者毕竟更重要,因此,在这混业与分业两者的对立统一中,混业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三是混中有分之道。这是上述对立统一之道的推论。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相继出台的美国沃尔克法则、欧盟利克宁报告、英国威克斯法则,分别要求相关混业业务实行机构隔离、子行化及栅栏围护,以及我国银行监管当局要求相关混业业务业务实行子行化、条线事业部制、专营部门制,所体现的正是混中有分之道。 

      四是适度中庸之道。无论混业还是分业,其本身及两者组合都有一个度,超过一定度,“过犹不及”,其消极效应就会超过积极效应而得不偿失,因此,必须把握各自及其组合的度。此即为混业经营中庸之道。 

      五是内外治理之道。混业经营并非混乱经营,且由于混业经营确实意味着更复杂并易交叉传染风险,因此必须更加注重相关业务的治理。首先是内在治理即机构自治,其次是外在治理即监管治理。两者缺一不可,且前者作为变化根据的内因,更为重要。 

      六是监管协调之道。分业监管对混业监管,若不高度协调一致,政出多门,必让交叉经营相同业务而归不同监管当局监管的机构无所适从,同时还会认为造成诸多套利空间。目前我国一行三会分业监管已然混业的金融业,就日益严重地暴露出此两类问题。随着混业经营进一步发展,不仅对一行三会分业监管的统筹协调工作机制,而且建立相应权威高效的统筹协调新机构,都势在必行。

话题:



0

推荐

杨再平

杨再平

416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生于湖北恩施深山老林,吃过观音土,放过牛羊,做过篾匠,干过各种农活,当过中小学民办教师、教导主任。有词为证:“京城常梦,木屋青瓦,红薯包谷。让时光倒流,与牛羊共舞。野菜粗粮养顽童,为油盐,刃竹织篓。读了几句书,向往山外头。”于武汉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及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国银监会供职。现任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出版过《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政府行为分析》、《市场论》、《中国:以全球战略眼光看欧元》、《效能观点:透视中国金融前沿问题》、《中国唱不衰》等专著。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