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最近,武大老校友广东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李明华先生回忆30年前《青年论坛》始末文章《珞珈山——思想者的摇篮》在网上热传。文曰: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思想界诸家蜂起、激情澎湃的时代。在这思想大潮中,由珞珈学子主办的《青年论坛》杂志,成为一代年轻人指点江山、纵论国是的平台。著名历史学家、时任华中师范学院院长章开沅先生对来访的美国朋友说:“你们要了解中国年青一代在思考什么,可以读读《青年论坛》杂志。”时过二十多年,重新翻阅这份仅存续了四个年头、只出版了十四期的刊物,仍感受到当年理论风云激荡、思想潮流奔涌的盛况;同时,也使我回忆起当年武大诸位师长学友对这本杂志的关心、支持和厚爱。 
 
    文章也提及鄙人: 经济系的本科生、研究生、毕业生也都积极写稿,杨再平先后写了《方兴未艾气势磅礴——改革综述》、《来自垄断的威胁》,表现出敏锐的眼光,特别是后面一篇文章,击中了改革的软肋,作者所提出的警示,直到今天还值得我们省思。 
 
    前一篇文章写得一般,我自己都忘了,但后一篇《来自垄断的威胁》,自认为得意之作,一直珍藏。 现将开篇部分复印件贴上,请各位分享!
 
 
     这篇得意之作还作为十一篇有重大影响的文章之一印发在《青年论坛》的推介广告上。与鄙人同列的其他作者包括:胡德平、韩小年、许苏民、王若水、丁宁宁、沉扬、陈志龙、白桦等,都是早已成名的大家,我一在校硕士研究生,能与他们同列,自然很是自豪,所以我也一直保存着那张广告呢!
 
 

那篇得意之作其实是当时读了 二战后历任德国巴伐利亚政府经济部部长、德国英美占领区经济署署长、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经济部部长、副总理、总理的艾哈德所著《来自竞争的繁荣》之后反观中国当时实情产生的思想火花。有以下引述段落为证。



 

据说,艾哈德50年前所写的那本书,目前仍是克强总理的案头读本。昨见德国友人 德国储蓄银行协会董事会执行委员Karl-Peter Schackmann-Fallis先生一行,提及此书此事,嘉宾十分高兴,并借题就发轫于艾哈德而有别于美国的德国“社会市场经济”做了深入介绍阐述。

 
 

    记得考上武汉大学硕士研究生报到后,一个傍晚,导师曾启贤教授第一次召见,在珞珈山林中他小木屋外石凳上与我们促膝谈心,要求我们按教授、学者、思想家三部曲规划自己的学术生涯,还说从政当官也可以,但要当基辛格那样的学者思想家型官员。有诗为证:
 
       ……
 
       弟子怎不忆珞珈,
       木屋深夜听教诲。
       名流名著如家珍,
       独辟蹊径敢先驱。
       爱憎分明最个性,
       学者风骨当承继。
 
      鄙人在珞珈山武汉大学读研3年+执教8年,11年阅读吸取的知识营养,思考形成的思想成果,至今仍很受用。 诚如本人硕士论文扉页献辞:“献给珞珈山,她是我的摇篮!”
 
 
        既如此,不妨为鄙人在内的珞珈山思想者点个赞吧! 
话题:



0

推荐

杨再平

杨再平

416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生于湖北恩施深山老林,吃过观音土,放过牛羊,做过篾匠,干过各种农活,当过中小学民办教师、教导主任。有词为证:“京城常梦,木屋青瓦,红薯包谷。让时光倒流,与牛羊共舞。野菜粗粮养顽童,为油盐,刃竹织篓。读了几句书,向往山外头。”于武汉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及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国银监会供职。现任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出版过《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政府行为分析》、《市场论》、《中国:以全球战略眼光看欧元》、《效能观点:透视中国金融前沿问题》、《中国唱不衰》等专著。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