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011年6月10日,FT中文网主办的2011英国《金融时报》青岛国际金融高峰论坛在青岛召开,会议以“开局、转型、优质增长”为主题。我应邀出席论坛并参加金融创新环节研讨。关于金融创新,我主要阐述了以下三点看法,姑且加题为“后危机时代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再思考”吧!

第一点,这次金融危机过后,有一段时间有些分析家把危机归咎于过度金融创新,我觉得这是言过其实的。金融创新在这次金融危机中最多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而且并不能简单地说金融创新过度,脱离实体经济的虚拟经济的自我创新才存在过度问题,真正围绕服务实体经济的创新,我觉得不存在过度的问题。

而且,中国总体来说是金融创新不足。所以对金融创新问题,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次危机,就不像过去那么重视它了,对金融创新的意义还是要重视。没有金融创新就没有金融发展。我们讲金融改变生活,金融可以富民强国,可以兴邦,其实也取决于金融创新。

第二点,就中国银行业来说,它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和机遇,要应对这些挑战,或抓住将来一个时期面对的一些机遇,也要创新。一是国际同行的竞争。过去有些欧美银行在很多方面是领先我们的,虽然金融危机使欧美一些国际领先银行受到较大冲击,而这次中国的银行没有受到很大的冲击,但不能认为我们的银行就领先别人了。实际上,在许多方面,比方说细分客户、创新产品等等,包括渠道的创新等等,我们还是存在差距的。一旦危机过去以后,国际同行竞争的压力会越来越大。二是国内同行之间的竞争,可以说越来越激烈,甚至存在若干过度竞争、不当竞争、恶性竞争的问题。同质化竞争就一直是困扰我们的问题,如何跳出同质化陷阱,只有创新。三是利率市场化,相应的一系列风险需要相应的创新来应对。四是资本市场的发展,金融脱媒趋势,也需要创新应对。五是这次金融危机之后,国际上金融监管不断强化,国内也随之跟进,也将迫使银行业金融机构更多创新。最后,就是刚才讨论的人民币国际化以及我们的企业走出去,要有一系列的金融创新跟进。人民币国际化需要更多的金融工具和金融市场配套创新。上述几个方面,挑战也好,机遇也好,都要求我们的银行业要以金融创新来应对。

第三点,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有几个领域亟待加强创新。一是突破传统、粗放型的公司业务的创新。我们过去的银行是偏重公司业务,而公司业务又是比较粗放型的。过去我们基本上说不上零售业务,零售业务在中国银行业差不多是90年代中后期才有的概念。所以零售业务,尤其是理财、精细化的公司业务,需要创新发展。二是摆脱传统的简单的存贷款业务或存贷款产品的创新。比如说贸易融资、保理业务,比如说我们现在很多银行做的供应链金融等等,还有金融租赁。当然这些在国际上已经是成熟的产品,对我们来说还是创新。三是跟高科技相联系的渠道创新,比如说电话银行、ATM机、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等,这方面的创新还大有可为,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做。四是围绕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的创新。我们讲中小企业的融资难在高风险、高成本、收益低等等,那么怎么样通过创新来控制成本,来控制风险,这里面也大有可为。五是围绕高科技企业,围绕我们说的新兴产业,去服务新兴产业的需求,服务高新技术企业的需求,也需要很多的创新。它的周期长,治理结构也有其特点,怎么样围绕其特殊性进行创新值得探索。六是围绕绿色经济的创新,绿色金融。尤其是现在比较热门的碳交易,围绕碳交易的金融创新,它的发展也是很快。有一种说法,英镑跟煤炭挂钩,美元跟石油挂钩,未来某种国际化货币可能跟碳交易联系上。这方面是迫切需要创新的。七是我刚才说的,跟进我们的企业、货币走出去,需要一系列的创新,这都是我们迫切需要做的。

话题:



0

推荐

杨再平

杨再平

416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生于湖北恩施深山老林,吃过观音土,放过牛羊,做过篾匠,干过各种农活,当过中小学民办教师、教导主任。有词为证:“京城常梦,木屋青瓦,红薯包谷。让时光倒流,与牛羊共舞。野菜粗粮养顽童,为油盐,刃竹织篓。读了几句书,向往山外头。”于武汉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及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国银监会供职。现任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出版过《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政府行为分析》、《市场论》、《中国:以全球战略眼光看欧元》、《效能观点:透视中国金融前沿问题》、《中国唱不衰》等专著。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