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网银的发展,现在看来技术已经不是问题,问题是怎么推动它得到应有的发展。我认为应以普教、普惠、普及促发展,最大化网银的社会福利。

对网银不应只站在银行的角度,而应以经济学家的眼光,特别是以福利经济学家的眼光看到其巨大的潜在的社会福利。首先,网银可以大幅度节约运营成本,2000年就有人计算过,单笔业务成本,营业网点是1.07美元,电话银行是0.54美元,ATM机是0.27美元,网银是 0.1美元。想一想,十分之一的成本,能节省多少费用啊!再进一步看,消费者能够节省多少时间,多少鞋磨及交通费用啊!其三,现在有些银行服务,完全可以用网银取代,比如说大家普遍关注的排队问题,无非是存取款、转帐、支付,一些小额的支付等等,像这些业务的排队问题完全可以尽快用网银解决。还有针对中小企业的贷款,利用网银,也能够节省成本,等等。其四,网银发展大量节省交通工具、燃料及银行营业网点建筑空间,将对低碳经济做出巨大贡献。记得托夫勒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第三次浪潮》一书提到人们在家办公,可节省多少交通费用,同样,网银的发展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搞定很多银行业务,不是更能节省交通费用及银行营业网点吗?

综上所述,网银确实蕴含着巨大的社会福利,巨大的帕累托改进空间。所以,我们应该最大化网银的社会福利。最大化是个目标,福利经济学有一个关键词是帕累托最优,即:一些地方或者一些人的福利改善,不影响、不损害其他地方与人的既有福利。网银就存在巨大的帕累托改进空间。

怎么样实现蕴含于网银的巨大社会福利?有三个环节,即普教、普惠、普及,要大做文章。首先是普教,即在客户公众中普及网银知识,提高认知度。网银是高智能高技术的东西,必须先让客户公众了解、掌握一定的知识,才能形成一定的客户公众基础。过去学哲学有一句话,要把哲学从哲学家们的书本中解放出来,提倡大众哲学,一般工人、农民普通老百姓也学哲学,而且不少人真学懂了还管用。那么深奥的东西在那个时代那么低的的文化水平都能普教,今天这样的时代这样的文化水平,网银知识一定也能普教,也能让网银从网银专家的电脑中解放出来。正如车要卖得多,一定要有相当多的人懂车、会车,因而需要进行相应的公众教育一样,网银的普及也必须从普及教育做起。这方面,银行责无旁贷,其他政治、经济领袖及媒体也应予以必要的重视、支持。

第二是普惠,就是尽可能多地、大范围地造福惠及广大社会公众。首先要做到安全,就像交通工具要造福于人类,首先必须安全,不安全还怎么造福呢?安全性是最重要的。网银作为虚拟银行,大家很关心的一个问题就是安全不安全。我看调查报告,网上交易的数量很少,大笔交易还不敢做,说明大家对网银的安全性还是有疑虑的。然后是精准。网银的精准率一定要很高,不能出差错。比如精准到99%之后再加多少个9,至少6个9,否则难以承受。再是人性化问题。为什么人们愿意到营业网点办业务呢?因为是面对面,包涵人性化的因素。所以我觉得要让网银普惠,很重要一点,就是加强人性化服务。怎么样在虚拟的网银里面加入人性化呢?比如,设计界面、操作流程的友好等等。但首先网银本身要设计好,我们讲的友好,不能登陆不进去,打电话也不能一会儿这个号,一会儿那个号,搞不清楚办什么,那就不友好了。现在大家在讨论,网银发展了,营业网点以后是不是就不存在了?我觉得未来的趋势很可能是,办业务通过网银,营业网点是沟通银行与客户之间情感的一个重要场所,现在已经有这个趋势。所以可不可以考虑这样一种发展模式,未来主要的业务通过网上来办,银行与客户之间的联系、情感的沟通主要通过营业网点。所以营业网点以后可能要承担越来越多的联络客户情感、加深客户信赖的这种友好性的职能。普惠还有一点,就是网银既然这么节约成本,就要让利消费者,回馈社会。比如说你的成本只需要原来的十分之一,过去是1.07美元,现在只0.1美元,节省了9%多,节省的这些成本不能都转化为银行利润,首先当然应当回馈消费者,再回馈社会。

接下来就是普及的问题。普教、普惠是普及的基础,但不是有了这样的基础就会自然而然地普及,很重要的一项工作是营销,所以网银要发展要普及,相应的营销技巧和营销策略要跟上。同时还要有相应的产品开发,根据网银的特点,细分客户,再根据不同客户的特点,开发不同的产品。所以我觉得一个是营销要花工夫,再一个是产品开发要花功夫,对客户的了解、细分,有针对性的开发产品,这样才能够做到普及。

总之,我们要使网银的社会福利最大化,使它潜在的社会福利转变为现实的社会福利,需要从普教、普惠、普及这三个方面来做。而要做到这些,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全社会的参与,当然,银行自身义不容辞,才能够做好。

话题:



0

推荐

杨再平

杨再平

416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生于湖北恩施深山老林,吃过观音土,放过牛羊,做过篾匠,干过各种农活,当过中小学民办教师、教导主任。有词为证:“京城常梦,木屋青瓦,红薯包谷。让时光倒流,与牛羊共舞。野菜粗粮养顽童,为油盐,刃竹织篓。读了几句书,向往山外头。”于武汉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及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国银监会供职。现任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出版过《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政府行为分析》、《市场论》、《中国:以全球战略眼光看欧元》、《效能观点:透视中国金融前沿问题》、《中国唱不衰》等专著。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