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习近平主席在接受金砖五国记者联合采访时说大国领导者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在广大国民中引起热烈反响。如何理解“治大国如烹小鲜”这句话?本人与国务院研究室向东司长2003年联合撰写出版的《中国唱不衰》一书最后结语部分“治大国若烹小鲜”有个诠释,现摘出贴此供博友们分享:
“治大国,若烹小鲜”,这是流传甚广的老子的著名论断。这句名言不仅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政治家们,而且对世界上很多国家的重要人物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美国前总统里根在其1987年的国情咨文中引用老子这句话,用以阐述论证他的治国谋略。法国曾有一位女政治家直接把老子的这一思想作为其参与竞选的指导原则。哲学家尼采曾把老子的思想比作“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其中当然也包括这一思想。
老子的这句名言还真是远古时期一位烹调高手帮助几代国王治理国家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据考证,中国的历史典籍多有记载,孔子、孟子赞誉有加的伊尹,原为夏有莘氏家奴,曾为庖人,作陪嫁之臣到了商汤武王之处。由于其心存高远,“以割烹要汤”力促其取得天下。商汤在取天下以后,伊尹又辅弼商朝五代帝王,使之“治大国若烹小鲜”,成为五朝贤相。
老子所谓“治大国若烹小鲜”,有两层深刻含义。一层含义是“无为而治”。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六十章。这一章的完整表述是:“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民;非其神不伤民,圣人亦不伤民。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意思是说,只要以烹小鱼的方式治大国,圣人依照道的原则来治理天下,鬼怪就不灵验了;不仅鬼怪不灵验,神仙也不伤害人;不仅神仙不伤害人,圣人也不伤害人。这样,正由于“神”和“圣人”两者都不伤害人,所以人们和鬼、神、圣人彼此能以德相待,都相安无事,各守其清静。这样,人民就可以享受到“德”的恩泽了。当“民忘于治,若鱼忘于水”时,天下也就治了,民也安了,国也泰了。这里我们看得出,“无为”就是“道”的运用,运用的结果就是“无不治”,这符合“道法自然”的无为规律。这里的“无为而治”实际上就是不违背自然规律的治国之道。从这一意义上讲,可谓“无”者“道”也!
另一层含义是“巧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并不是说“治大国”容易,恰相反,治理一个大国是很难的,以至于没有“烹小鲜”那样高超的技艺,就很难治理好一个大国。要烹好一条小鱼,只能将调味、火候放得适中,文火烹煮,不急躁,不燥动。这样煮出的东西,色鲜味美。如火候不对,调味不对,心烦躁,下锅后急于翻动,东一下,西一下,最后煮出的东西“一包糟”,色、香、味什么都没有了,肉也碎了。治理一个大国尤其需要这样的技艺。对于老子的“无为”思想,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曾作过这样的解释:“无为的意义,实际上并不是完全无所作为,它只是要求为得少一些,不要违反自然任意地为”。“如果为得过多,这件事情就做得过火了,其结果比完全没有做可能还要坏。中国有个有名的‘画蛇添足”的故事”,说明“做过了头,就适得其反。”因此,为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就需要“巧为而治”。从这意义上讲,可谓“无”者“巧”也!
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的局势,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不正需要“烹小鲜”般的“巧为而治”吗?!
0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