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1月15日,由金融时报社主办,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联合举办的“2013中国金融机构金牌榜·金龙奖”颁奖盛典在北京举行。我做了"珍惜银行信用价值"的主题演讲,以下为本人自己整理完善的演讲文字稿。

 珍惜银行信用价值

                                珍惜银行信用价值 

 最近我好像走到哪一个电梯里都看到人人贷的广告,就是你有钱,找投资项目,或有项目,找资金,我有信息,可安排你们直接借贷。联想到最近有关互联网金融的热烈讨论,更联想到比尔·盖茨“传统商业银行可能成为21世纪一群恐龙”的说法,还联想到早前业界普遍关注的金融脱媒趋势,作为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专职副会长,在思考这个问题:银行业真的会被众多“不速之客”或“抢食者”取代吗?我深思熟虑后的结论是:“未必”。因为类似人人贷,甚至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其发展有一个“信用瓶颈”,那就是,多数人群是风险厌恶型的,他们更愿意当甩手掌柜,而又能保本加相对确定的利息收入。“银行信用”正是这样一种信用形式,多数风险厌恶者人群更愿意选择银行信用形式。 

 从金融发展历史看,直接信用或直接融资出现在先,比如商业信用,比如借贷资本家与职能资本家直接借贷,后来都被银行为中介的间接信用取代了。因为银行信用更能满足多数风险厌恶者人群的意愿,从而更能集中零散闲置货币资金,更能实现资金的跨时空交易。正如马克思所描述的:“银行家把借贷货币资本大量集中在自己手中,以致与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相对立,不是单个的货币贷出者,而是作为所有贷出者的代表的银行家。银行家成了货币资本的总管理人。另一方面,由于他们为整个商业界而借款,他们也把借入者集中起来,与所有贷出者相对立。银行一方面代表货币资本的集中,贷出者的集中,另一方面代表借入者的集中。”再往后发展,作为“普通中介人”的银行还成了“万能的统治者”。

 这就是银行信用的价值。正因为这样,所以国际上巴塞尔有效银行监管25条核心原则要求严格控制“银行”一词的使用,我国的商业银行法规定,未经批准,任何单位不得在名称中使用“银行”字样。

银行信用又是怎样炼成的呢?首先是对存款人或类存款人高度负责,让他们安心当甩手掌柜。这一责任缺失严重者就将破产。英文破产bankruptcy一词就出自早期银行。银行一词来自意大利文,banco,长板凳,那时的银行家都搬个长板凳到码头为来往商人做货币兑换及存贷服务,但若对存款人严重失责,其长板凳就会被砸,bankruptcy就是长板凳被砸,当事人就失去做银行的资格。对存款人高度负责,这一点,犹如空气,有它时,不觉得重要,没它时,就极其重要。不久前的塞浦路斯银行危机,可谓哭爹喊娘。再早点的阿根廷银行危机,引发打砸抢,所以2009年我去阿根廷工作访问还看到当年打砸银行的涂鸦,而满大街的银行广告是巨幅睡美人高枕无忧,文字是“钱存本行保证能按约定支取本息”。其次是审慎经营其吸收到的资金,把恰当的资金贷给恰当的机构、个人及项目,按大数定律做长短期限搭配,否则就负不了上述责任而bankruptcy。这也就是为什么那么要求做银行必须知晓自己的客户,“KYC”,知晓自己客户的业务,“KYB”。正如美国学者马丁·梅耶在其《大银行家》一书中所描述的:“如果说冒险是商业的生命,谨慎甚至是胆小则是银行的生命。芝加哥北方信托公司老板Solomon Smith每个工作日不论天气如何,都带着一把雨伞上班,森林湖地区的妇女,看见他在一个大气晴天依然带着一把雨伞向火车站走去,她们就说:‘看啊,他的那家银行的经营一定十分稳健。’甚至很多贵小姐们愿意嫁给银行家,不是因为他们有钱,而是因为他们比其他商人都要可靠,他们给人最大限度的安全感。”其三是管控风险的主观能力。因为银行信用的基本属性就在于存款人几乎不承担任何风险,银行几乎承担全部风险,因此银行必须善于管控风险。从某种意义讲,银行业就是承担从而必须善于管控风险的行业,银行家的核心职业技能就在于管控风险。其四是要有抵御、吸收和处置风险的客观能力。比如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要求。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国际银行业监管又要求银行订立“生前遗嘱”,即银行要拟定计划,说明万一在最严重的危机时刻无力偿债,他们将怎样处理,是分拆、清算还是出售业务。根据美国《多德-弗兰克法案》,资产超过2500亿美元的总计100多家金融机构均需提交“生前遗嘱”。我国招商银行刚发布公告称,该行董事会全票审议通过了《关于授权高级管理层成员批准及签署“生前遗嘱”的议案》,开了国内银行业“生前遗嘱”之先河。
 而在我国可预见的未来,做真、坚守银行信用并不容易,面临诸多新挑战。一是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市场决定性作用强化,银行信用背后国家信用必将弱化淡化,这意味着银行必须自身努力打造纯银行信用,否则其生存理由就将丧失。二是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银行业竞争加剧,一方面对存款人的信用承诺提高,另一方面对优质贷款人的利率降低,对高风险贷款客户高利率有可能引致逆向选择风险即高利率资金用于高风险项目,诸多复杂因素或多或少将弱化银行履行“银行信用”的能力。三是随着金融业混业或综合经营的发展,交叉产品日益增多,银行信用与非银行信用混淆,很可能造成银行信用扩大化,当风险暴露显现时,要求银行按银行信用兑现的压力可能让银行不堪承受。四是随着资本市场及其他直接融资以及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存款分流或搬家增加,确实会压缩银行信用的生存空间。

 但只要我们珍惜银行信用的价值,同时也采用互联网等先进信息技术与精神,做真并坚守银行信用,最大限度满足风险厌恶者人群的信用需求,就能赢得资金来源,从而运用吸收来的资金更多更好更可持续地服务广大贷款客户,服务实体经济。 

 

话题:



0

推荐

杨再平

杨再平

416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生于湖北恩施深山老林,吃过观音土,放过牛羊,做过篾匠,干过各种农活,当过中小学民办教师、教导主任。有词为证:“京城常梦,木屋青瓦,红薯包谷。让时光倒流,与牛羊共舞。野菜粗粮养顽童,为油盐,刃竹织篓。读了几句书,向往山外头。”于武汉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及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国银监会供职。现任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出版过《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政府行为分析》、《市场论》、《中国:以全球战略眼光看欧元》、《效能观点:透视中国金融前沿问题》、《中国唱不衰》等专著。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