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这是春节前新华社旗下《金融世界》杂志记者韩韬女士对我所做的一个专访,载于该刊今年3月号。发稿前记者征求我意见,感觉作者把握得很好,基本反映了真实的我,且比较鲜活,就一字未改。这张照片是随同来的王吉如先生所摄,也清晰反映了自信而有定力的我,我也很喜欢。特此感谢二位,并贴上杂志照片及原文,请博友分享!

 

        
  (摘要)同大多数银行家的理性气质不同,杨再平聊起金融,总是颇具感性。

 

“圈内圈外”杨再平

本刊记者 韩韬

 

 普通的分头、标准的眼睛、安静的神态,是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给人的第一印象。

 记者对杨再平的采访,地点约在了他的办公室。见到杨再平时,已是下午五点钟。杨再平开了一天的会,嗓子有些不舒服,他扔了一颗金嗓子喉片到嘴里,便同记者打开了话匣子。

 作为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杨再平经常参加各类银行业论坛,他对博客的悉心维护,在金融圈人士中算得上勤勉,每有公开发言,随后必亲手整理,附上全文;一旦业内有热点事件发生,便及时予以评论;就连出差考察、旅游探亲途中,也多有随笔,有感而发。

 与大多数银行家给人的理性感觉不同,杨再平总是不时回忆过往故事,点点滴滴,颇具感性。

 1956年3月,杨再平生于湖北恩施。他这样形容自己的年轻时代:吃过观音土,放过牛羊,做过篾匠,干过各种农活,当过中小学民办教师、教导主任。

 他甚至为此写了一首诗,名叫《忆少年•回乡抒怀》。诗中写道,“京城常梦,木屋青瓦,红薯包谷。让时光倒流,与牛羊共舞。野菜粗粮养顽童,为油盐,刃竹织篓。读了几句书,向往山外头。”

 杨再平讲话很实在。“我母亲是文盲,父亲只读过三个月书,但有句话,父母常挂在嘴边,叫‘养儿不读书,只当养个猪’。”杨再平对记者说。

 对父母能支持自己读书,杨再平心存感激。当年,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杨再平学会了篾匠手艺,利用假期、周末等空闲时间,自己挣学费。

 杨再平说,小时候,吃过很多苦,但挺过来,再回头看,会发现,那其实是人生中十分宝贵的财富。他把能吃苦,归纳成挫折教育,并认为,“每闯过一次难关,各方面的能力,都会得到锤炼和提升。”

 高中毕业后,杨再平回到生产队,加入了“农田基本建设小组”,搞“三治”(治水、治山、治土),造梯田。“主要是同石头打交道,抄石头、打炮眼,什么的,很累,也很危险。”杨再平对记者表示。

 大概半年后,当地学校有位老师休产假,杨再平得到了机会,作为代课教师,去学校教书。“我的第一节课讲的是《小英雄雨来》。”杨再平回忆说。

 此后,学校招聘民办教师,杨再平正式当了老师,后来,又成为学校的教导主任。

 在学校工作三年,杨再平有一股钻劲儿,搞不懂的,一定要弄明白,且还要融会贯通,能深入浅出地讲出来。

 1976年,作为最后一届工农兵学员,杨再平被推荐到华中师范学院政治系读书。这是他第一次走出恩施。1983年,他撰写的一篇经济论文《恩施的经济发展要以集镇为结点》得到了领导的重视,也为杨再平的职业发展打下了基础。

 此后,杨再平选择继续求学,考取武汉大学经济系研究生,获得硕士学位后,留在武汉大学任教,并于1992年获得了经济学博士学位。

 完成学业后,杨再平曾受聘武汉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到加拿大做过高级访问学者;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历任副处长、处长、副局长;并担任银监会研究局副局长。随后,调入中国银行业协会任专职副会长。

 在杨再平的职业生涯中,他的工作基本都与文字相关,琢磨思路、打好腹稿、不停写作,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

 同杨再平聊着,记者不时瞥一眼,发现杨再平办公室的门始终开着,有不少下属会随时进出,向杨再平汇报工作,处理公务。

 杨再平解释说,这是协会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办公时间开着门,以便下属随时谈工作。

 他调侃到,否则,不知领导在不在,方不方便,下属敲不敲门,多少有点为难。

 谈话间,杨再平送给记者一本他自己出版的诗词集,名叫《山里山外》,有300多页,内容主要是,从1975年到2010年,其个人工作和生活中的感悟,还有不少在国外写的英文诗。

 杨再平说,作为他那一代人,最初诗词的启蒙,来源于小时候读《毛泽东语录》,慢慢地,自己也有了写诗的兴趣。

 趁着有下属找杨再平签文书,记者缓了一口气,四处环视一下,发现杨再平办公室的地上,有一摞摞书法稿纸。杨再平注意到了,便顺口说道,这是他新培养的兴趣,每天一幅。

 同有杨再平类似经历的人聊天,总归不免有些“成功学”的意味,这次也不例外。杨再平对年轻人的告诫是:不要怕吃苦,遇到困难,不能绕道走,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和智慧,做事要持之以恒。

 李晓峰是杨再平银行业协会的下属,他对记者说,每次开会,杨再平都会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同时,还要学会做人和修身。

 杨再平则认为,他的管理哲学,能概括为“快乐工作”。他认为,只有心情舒畅,才能更有效地工作。

 每一年,中国银行业协会都会出版一本名为《感悟•员工心语》的刊物,员工可以天南海北地吐槽,写写收获与困惑,谈谈见闻和感悟。年轻人,甚至还会调侃一些婚姻生活的幸福与烦恼。

 当然,作为中国银行业协会的专职副会长,杨再平被看作是银行业的“发言人”,对他的采访,自然离不开当前的银行业热点话题。

 谈到“互联网金融”,杨再平说,热度之后,更需冷静思考,应理性看待。他认为,互联网精神和技术融入金融业,将形成新的客服关系和商业模式。

 杨再平进一步认为,互联网金融不能没有金融基因,最重要的金融基因,是风险管控,防止引发系统性风险。

 对于未来银行业改革的重点,杨再平认为,利率市场化是核心,但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的完善,则更为重要。

 谈到对银行业的理解,杨再平的兴致更浓些,他进一步认为,有的银行的公司治理,还存在“形似神不似”的问题。一定要按现代金融去做,重点在于去行政化。在一些民资占比较高的中小银行,“民有,并没有民治”,不少地方银行,政府占比非常低,但董事长还是由政府任命。“民有国治,才是问题的关键。”

 聊到未来民营银行的开闸,杨再平表示,这涉及到存量改革与增量改革的问题。存量规模大,改革起来,肯定困难,会有制度路径依赖;增量部分则不存在,改变起来较为容易。

 他进一步认为,民营银行最好不要由政府控制,哪怕只有三五家,哪怕最后做到破产,虽然少,但却有重要的标杆意义。如果民营银行的治理结构没有根本改变,意义就不大了。

话题:



0

推荐

杨再平

杨再平

416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生于湖北恩施深山老林,吃过观音土,放过牛羊,做过篾匠,干过各种农活,当过中小学民办教师、教导主任。有词为证:“京城常梦,木屋青瓦,红薯包谷。让时光倒流,与牛羊共舞。野菜粗粮养顽童,为油盐,刃竹织篓。读了几句书,向往山外头。”于武汉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及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国银监会供职。现任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出版过《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政府行为分析》、《市场论》、《中国:以全球战略眼光看欧元》、《效能观点:透视中国金融前沿问题》、《中国唱不衰》等专著。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