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昨下午会见瑞士银行家协会高级管理人员Heinrich Siegmann先生。嘉宾见面即送其协会中文会刊,封面标题:“瑞士金融中心—已向人民币张开双臂”;内页更有论述文章:“人民币势必成为主要国际货币”。

 

 

 

 

 

瑞士那样的国际金融中心如此看好人民币,高度重视人民币,张开双臂迎接,值得高度关注!国人自当努力顺水推舟,让“人民币国际化”之梦成真啊!

但人民币国际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运筹帷幄、苦练内功、纵横捭阖”方能“决胜全球”的。

由此想起本人2003年3月发表于《中国证券报》的这篇文章,第三部分或仍有现实意义。不妨旧文新贴再思考,请博友分享。
 
       为人民币“出海”顺水推舟

最近,被称为“欧元之父”的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罗伯特·蒙代尔在北京谈到,人民币有潜力作为未来亚洲统一货币的候选货币之一,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就提出了一个人民币会不会和该不该“出海”,亦即国际化的问题。
                                                                                           

                                                                                   世人看好人民币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长和金融业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有关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在国际论坛上逐渐热起来。德国前总理施密特早在1999年就预言,21世纪中期前,中国将在世界进出口贸易中明显超过日本,占与美国或欧盟同样大的份额,中国的货币也将与美元和欧元一样在全球具有影响。香港舆论也认为,在21世纪头几十年的某个时刻,人民币将实现可完全兑换。人民币将很快成为继美元、欧元和日元之后兑换频率第四高的货币。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近年来,在与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合作和边境贸易中,人民币已经得到广泛使用。如在俄罗斯、越南、泰国、缅甸等国的贸易中,人民币事实上已经成为结算货币之一。在这些国家,人民币和美元一样是公认的硬通货。一些经营人民币兑换的“地摊银行”也应运而生。在我国香港地区,甚至存在人民币的远期交易。尤其是亚洲金融危机后人民币币值保持稳定,更赢得了良好的声誉。
不久前,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郭树清透露,境外流通的人民币估计已经超过300亿元,不仅周边国家和地区,甚至在美国、法国和德国等发达国家都有人民币兑换点。
                        

                                                                                   国内专家渐成共识
 

对人民币的国际化,国内一些金融专家的观点很积极。金融学家赵海宽就主张积极推动人民币逐步成为在全球通用的世界货币之一,最少应能发挥一部分世界货币的作用。他认为,人民币已开始具备成为世界货币的条件:人民币的经济基础正在迅速加强;人民币在亚洲金融危机后已获得比较好的国际信用地位;中国正在加紧进行银行改革,即将建成先进的银行系统。他指出,人民币如能成为世界货币,除了能优化世界货币结构,支持世界金融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外,还有利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可减少汇价风险,减少因使用外币引起的财富流失。
 

国内学术界也有不少学者对人民币的国际化持谨慎乐观的态度。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以目前的对比来说,人民币当然是不够格的,但从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货币使用人数和稳定性来看,人民币却是可以入选的货币。
 

曾几何时,欧元刚出炉,成败未露端倪,日本首相小渊惠三就穿行西欧诸国间,游说各国建起美元、欧元和日元的联系汇率。国内学者就指出,他为的是免于日元有一天掉进被人遗忘的角落。他风尘仆仆的身影,正式揭开了探讨世界第三货币的序幕。“美元、欧元、人民币”,这样的排列让人联想到:美元、欧元之后,中国的人民币将是未来的希望。

                                                                                积极为“出海”创造条件
 

笔者以为,对人民币“出海”,我们完全应该顺水推舟,积极为之创造条件。从认识上讲,首先,应该看到这是一种伴随中国经济增长而出现的自然趋势,我们只能顺应这种趋势;其次,还应该看到人民币国际化是有利于中国的好事,我们没有理由不积极促成这件好事。从操作上讲,就是要积极为人民币“出海”创造条件。而今后数年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积极稳妥地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使人民币成为完全可兑换的货币。一种货币要成为国际性货币,至少应可完全自由兑换。
 

蒙代尔认为,对于中国来说,在2008年北京奥运之前实现人民币自由兑换是比较好的选择。然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并非易事。国际经验表明,一个国家能否实现资本市场和帐户开放,主要取决于其经济、金融体系能否有效地防止资本的大规模投机性流动和能否消除大规模资本流动给经济带来的不利影响。因此,积极为人民币“出海”创造条件,所要做的主要工作就是:
 

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包括较低的通货膨胀率、合理的利率和价格。不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本身就可能成为资本大规模投机性流动的诱因。如,在高通货膨胀下,为逃避通货膨胀税及本币损失带来汇兑损失,会出现资本大规模外逃;而为抑制通货膨胀,货币当局通过提高利率来抑制货币需求,这时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利差又可能吸引资本的大规模投机性流入。所以,为使资本流动的投机性空间最小化,首先就需要有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环境。
 

较强的国际收支平衡能力。一个国家经常项目出现逆差,一时可由资本流入弥补,但这种弥补总是以未来还本付息或汇出利润为代价的,这又可能造成未来国际收支的不平衡。如果一个经济体没有能力为大规模资本流入还本付息或汇出利润,资本流入迟早将会停止,这时,其国际收支就要恶化,并可能与资本流出形成恶性循环。
 

稳健的国内金融体系和强有力的金融监管。世界各国的经验无不显示,强健的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是实现资本帐户开放的先决条件。在金融体系和金融监管虚弱的情况下,过量的资本流入得不到应有的监控和筛选,就会鼓励不稳健的融资和贷款,膨胀泡沫经济,直到泡沫突然破灭,使一个国家陷入重大危机。
 

成熟的国内金融市场,尤其是发达的资本市场。国际资本流动本质上是高度市场化的资本流动,其有效性与包括证券、外汇及货币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的成熟程度密切相关。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在其国内金融市场尚不成熟的时候开放资本市场和资本帐户,无异于以其不成熟的金融市场与发达国家成熟的金融市场竞争,显然便会处于极不利的地位。
 

灵活的利率与汇率形成机制。国际资本流动与利率和汇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调节关系。国际经验显示,在灵活的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尚未建立之前,完全开放资本市场和资本帐户,更可能造成它们之间恶性循环的关系,即:不合理的利率与汇率可能引起国际资本的大规模突然流入或流出,而国际资本的大规模突然流入或流出又可能扭曲利率与汇率,扭曲的利率与汇率可能进一步引起国际资本的大规模突然流入或流出。上次东亚货币危机的一个重要教训就是:固定汇率连同向国际资本流入敞开大门与面向国内的货币政策结合在一起,成为引起灾难的一个重要因素。 

 

 

话题:



0

推荐

杨再平

杨再平

416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生于湖北恩施深山老林,吃过观音土,放过牛羊,做过篾匠,干过各种农活,当过中小学民办教师、教导主任。有词为证:“京城常梦,木屋青瓦,红薯包谷。让时光倒流,与牛羊共舞。野菜粗粮养顽童,为油盐,刃竹织篓。读了几句书,向往山外头。”于武汉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及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国银监会供职。现任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出版过《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政府行为分析》、《市场论》、《中国:以全球战略眼光看欧元》、《效能观点:透视中国金融前沿问题》、《中国唱不衰》等专著。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