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7月8日,由新浪财经主办的“2014中国银行业发展论坛暨第二届银行综合评选”颁奖盛典在北京金融街举办。本届论坛以“未来银行之路•变革与回归”为主题,并围绕金融业相关热点话题展开议题讨论。我在论坛上发表了《银行业改革须正确认识并处理好存量与增量的辩证关系》的演讲,不少媒体已做报道。刚刚上个周末,我自己又对那个演讲进行了整理完善,现将整理完善稿贴上请博友们分享。 

谈到银行业改革,最近时而有媒体记者问我,“是不是允许民营银行大发展,就能解决银行业服务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我通常都不予正面回答,因为在我看来,指望新设民营银行解决上述问题,有点不切实际。还有马云先生振臂一呼,“银行不改变,我们就改变银行”,似乎银行业过去完全没有改变,所以要推倒重来、另起炉灶,那显然有悖最基本的历史事实,也是不可能的。之所以出现并流行这样一些明显荒谬的说法与主张,我以为,关键是我们没有正确认识进而处理好银行业改革存量与增量的辩证关系。

首先,现在时态的增量改革是过去时态改革存量的延续。对30多年银行业改革的存量妄自菲薄,抱虚无主义的观点,而主张推倒重来、另起炉灶,无异于“猴子瓣包谷,瓣一个扔一个”,实不可取。

回顾一下,我们的银行业金融机构从1到4到1+4+n,即从人民银行独此1家到4家国家专业银行到几千家各种类型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每增加1家都相当不容易。目前近4000家银行业金融机构存量,无疑是30多年改革的重大成果。

1997年前后,我国银行业被国际同行称为“技术上已经破产”,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至今,我国银行业却被国际同行公认为最稳健的银行体系之一,几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来评估,我们的得分都跟美国一样,领先世界各国。从“技术上破产”到“最稳健银行体系”,这又是多么不易而令人欣慰的改革成就。那背后是什么呢?背后是纷繁复杂的重组上市、引进战略投资者、完善公司治理、强化金融监管等一系列改革。

再重点说银行服务吧!过去我们的银行业基本只做对公即公司企业金融业务,而很少做对私即个人金融业务,如今,“昔日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对私即个金业务成为各行业务发展战略重点,并从单纯的消费信贷扩大为包括结算、担保、投资管理、个人理财、咨询等广泛内容。过去我们银行业的对公即公司企业金融业务,尤其是信贷业务,也基本只对公有制公司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很难获得银行贷款,如今,银行信贷支持的所有制歧视已不复存在,对非公企业信贷支持既是国家政策要求,也是商业银行自身商业追求。过去我们的银行业对公即公司企业业务存在“垒大户”倾向,贷款基本只对中中型企业,如今,正逐年向小微企业倾斜,连续四年实现增速不低于各项贷款增速、贷款量不低于上年同期增量“两个不低于”目标。过去我们的银行业偏好大中城市,农村金融服务十分薄弱,如今,各类金融机构正积极下乡,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机构已实现县域全覆盖,同时通过机构及服务“双覆盖”,利用正式网点、建议网点以及ATM机、转账电话等形式。服务网点及渠道体系日益增多且改善。物理网点不仅每年数以数千计增加,向广大城乡地区广覆盖,而且环境功能日益标准化高级化。被称为远程银行的各主要银行客服中心日益壮大,其以电话、网络等方式,为广大客户提供更加人性化、专业化、高效化、多元化的服务。银行卡日益成为服务人们日常生活及生产经营活动的“随身带”,其凭借安全、高效、便利、快捷等特点,已经逐渐取代现金、支票等成为最重要的电子支付工具,同时正日益发展成为信贷、理财、现金管理的工具,甚至在金融功能的基础上,还加载了社保、公交、铁路、教育等经济和社会功能,发展成为综合服务平台,定位清晰、特色鲜明的个性化银行卡产品也不断涌现。自助设备投放持续多年快速增长,大大增强了银行业服务社会大众的能力,平均离柜业务率超63%。电话、网上及手机银行迅速发展,2013年银行业网上银行交易达1106万亿,增长20%多,手机银行交易额达到12万亿,增长248%。银行系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才真正是互联网金融的主流。商业银行借助自助银行、电话银行、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高科技智能体系,让百姓享受到24小时多层次、多渠道的全天候便捷而高效的服务。服务种类及产品日益多样丰富。过去,我们的银行业只有简单存贷款业务,且存贷款业务品种极其单一,如今,可供选择的存贷款业务品种已多种多样。比如,个人储蓄存款主要有活期存款、定期存款、定活两便、教育储蓄和通知存款等;机构单位存款主要有活期、定期、集零、通知存款和协定存款等。至于银行贷款,各行面向市场积极借鉴或创新,已推出诸如委托贷款、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票据贴现、综合授信、信用担保贷款、买方贷款、异地联合协作贷款、项目开发贷款、项目创汇贷款、自然人担保贷款、个人委托贷款、无形资产担保贷款、出口退税质押贷款、保全仓库业务、应收账款质押或收购业务、保付代理即保理业务、供应链融资、融资租赁以及自助贷款等多样化品种。除上述大致种类之外,各行通过市场细分,针对不同客户特定需求,不断创新贷款产品,更细化的产品品种更成百上千。中间业务加速发展,业务种类日益丰富,给老百姓带来了方便,增加了社会福利。理财业务产品金额及品种年年超翻番。截至2013年末,银行业理财产品余额超10万亿。去年到期的4.9万款的理财产品全部实现到期支付,给投资者带来了4500亿收益,年增长50%;70%的理财资金进入实体经济。同时,全行业服务理念日益增强,创先争优打造行业服务品牌蔚然成风,公众满意度不断提高。近些年来,各行从高层到普通员工无不高度重视服务,从上到下广大员工的服务理念不断增强。与此同时,中国银行业协会组织会员单位先后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文明规范服务公约规范及细则,行业文明规范服务标杆体系初步成型。尤其是,连续七年从全行业20万个服务网点评选表彰文明规范服务"千佳示范单位",评选表彰“文明规范服务百佳示范单位",入选单位可谓“二百挑一“、”二千挑一”。 "千佳"、“百佳”示范单位不仅是银行业培育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也是银行业内外广泛认可的服务金字招牌,更是引领中国银行业持续提升服务水平的权威服务品牌。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纷纷"对标",经过检查考核、合规性审查、检查验收、第三方测评等步骤,层层选拔,由此推动全行业创先争优打造行业服务品牌蔚然成风。

对上述来之不易、国内外公认的改革成就,我们何苦妄自菲薄,抱虚无主义的观点,而主张推倒重来、另起炉灶?倒是“猴子瓣包谷,瓣一个扔一个”的观点与主张,应该坚决摈弃。

其次,肯定改革存量,并非不对存量进行再改革。恰相反,对改革存量中不合理的东西必须不断改革,否则,增量改革就难以摆脱对不合理存量对“制度路径依赖”。从某种意义讲,存量改革是银行业改革矛盾的主要方面。所以,有必要对我国银行业改革存量中不合理的东西进行盘点,以不断再改革。

银行业改革的最终目标无非两个方面,即更好的服务与更稳健的银行体系。就服务而言,我们的银行服务虽有很大改进,但其一,普惠不够。小微企业、三农等边缘、弱势群体银行业金融服务的可获得性不够。其二,同质化始终是问题。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等差异性、特色化服务不够,既让客户得不到有针对性、适合其多样性需求特点的服务,也让银行业金融机构陷于同质竞争。其三,科技金融薄弱。我们的科技资源、成果在世界上数一数二,但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非常低,这有科技自身等多方面的原因,银行业金融机构针对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专业化金融服务不够也难辞其咎。其四,国际金融发展滞后。尽管这些年不少银行到国外去开了分支机构,我国银行业境外资产已达到相当规模,但与我国对外贸易规模与名次相比,与实体经济企业“走出去”的规模与分布相比,与人民币作为境外贸易结算货币“走出去”的进程相比,规模与质量都相对不够。其五,关键还是基于客户中心、客户细分的金融工具箱应用与金融解决方案、金融产品研发、金融服务流程等创新不够。

就稳健运行而言,尽管我们从“技术上破产”的银行体系改革发展到了国际公认稳健的银行体系,但应该自我明白,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我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大量财政乃至国家外汇储备投入财务重组;可预见将来,凭借较高的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等,银行业风险仍可管控,银行业稳健运行仍属高概率事件,但银行业金融机构管控风险从而稳健运行的体制机制并不完善,其管控风险进而稳健运行的主观能动性仍未经受一个经济周期的考验,单凭资本充足率、拨备覆盖率等家底实力,仍然是脆弱的。最近暴发的钢贸及仓单重复质押等风险事件,已敲警钟。

上述不足与问题等背后还是银行业金融机构体制机制的问题。一是公司治理行政化。不仅各级国有控股、参股银行如此,民有独资、控股的银行也普遍存在治理行政化的问题。二是经营管理部门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僵化部门银行,而非动态流程银行。三是市场结构静态化。虽然我们整个银行业的市场结构跟美欧主要经济体相比,集中度甚至还低,但由于我们的银行进入不易,新设银行包括新设村镇银行,都相当困难,市场退出问题更是一直没解决,以至于不仅“大而不倒”,而且“小也不倒”,这就造成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静态化,而缺乏动态竞争而优胜劣汰。四是主要价格非市场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已提上“临门一脚”的议程,中间业务收费价格的市场化不仅被忽略,而且由于当下特定的舆论、社会、政策环境,似乎还是禁区。

由此推论,如果说须重点对银行业改革存量进行再改革,其改革重点有四:一是公司治理去行政化,而按现代银行公司治理要求“形似神似”;二是经营管理去部门化,而基于客户动态需求形成动态流程银行;三是市场结构去静态化,而让进出、优胜劣汰常态化;四是主要价格去非市场化,而在推进利率、汇率市场化的同时,推进银行中间业务收费价格的市场化。如此,则更好服务、更稳健的银行体系可期。

总之,银行业的增量改革不能脱离改革存量与存量改革。现在时、未来时不能脱离过去时。不能把已经有的改革存量丢掉,或推倒重来、另起炉灶,也不能完全封存改革存量,而不再改革。恰相反,不断改革改革存量,是银行业改革矛盾的主要方面。这就是我所认识到的银行业改革存量与和增量之间的辨证关系。 

话题:



0

推荐

杨再平

杨再平

416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生于湖北恩施深山老林,吃过观音土,放过牛羊,做过篾匠,干过各种农活,当过中小学民办教师、教导主任。有词为证:“京城常梦,木屋青瓦,红薯包谷。让时光倒流,与牛羊共舞。野菜粗粮养顽童,为油盐,刃竹织篓。读了几句书,向往山外头。”于武汉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及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国银监会供职。现任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出版过《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政府行为分析》、《市场论》、《中国:以全球战略眼光看欧元》、《效能观点:透视中国金融前沿问题》、《中国唱不衰》等专著。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