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昨阅习主席有关“古代经典应成为民族文化基因”的新闻,很兴奋!
 

本人2011年出版《山里山外》诗集“自序”就写道:“中国古典诗词,可谓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由此展开的一段话,自以为可引于论证上述习主席指示。请各位对照看看分享!
 

 

【习近平:古代经典应成为民族文化“基因”】北师大教师参加了全国课标的制作,习近平从展台上拿起一本课标书翻看。听说语文、历史、思想政治三门课标是全国统一,他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
 

 

【杨再平《山里山外》自序】中国古典诗词,可谓是中国人的文化基因。大凡中国文化人,无论什么专业,都程度不同地爱好中国古典诗词,不少人还乐为古诗词票友,常以古体诗词来描绘所见所闻,表达喜怒哀乐,本人算是其中之一。
 

中国古典诗词代代相传,爱好者众,是有其道理的。诗,就应该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情感的文学体裁。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文艺作品发生的次序中,恐怕是诗歌在先,小说在后的。诗歌起于劳动和宗教。其一,因劳动时,一面工作,一面唱歌,可以忘却劳苦,所以从单纯的呼叫发展开去,直接发挥自己的心意和感情,并偕有自然的韵调;其二,是因为原始民族对于神明,渐因畏惧而生敬仰,于是歌颂其威灵,赞叹其功烈,也就成了诗歌的起源。” 这两者都要求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比如,原始人在集体劳动中,为了整体动作的协调配合,必须按照一定的节奏调整各自的动作和发力,这就自然地发出一种呼声,以此作为整齐动作的信号。且看远古时代的《断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同肉)”,两字一句,每句一个动作,简短、质朴、自然而又有节奏韵律。
 

中国古典诗词,就因其韵律讲究、词句工整、语言精练,符合社会大众对诗的要求,而成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世界文化之林的奇葩。这样好的东西,我们何乐而不代代承传、发扬光大!
 

话题:



0

推荐

杨再平

杨再平

416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生于湖北恩施深山老林,吃过观音土,放过牛羊,做过篾匠,干过各种农活,当过中小学民办教师、教导主任。有词为证:“京城常梦,木屋青瓦,红薯包谷。让时光倒流,与牛羊共舞。野菜粗粮养顽童,为油盐,刃竹织篓。读了几句书,向往山外头。”于武汉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及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国银监会供职。现任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出版过《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政府行为分析》、《市场论》、《中国:以全球战略眼光看欧元》、《效能观点:透视中国金融前沿问题》、《中国唱不衰》等专著。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