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由中国银行业协会、黑龙江银监局、哈尔滨银行主办、国际金融公司(IFC)协办的中国哈尔滨小企业金融服务高峰论坛,2010年8月20日在哈尔滨香格里拉大酒店举办。原中财办副主任、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段应碧,完善小企业金融服务办公室副主任张小松,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杜晓山,国际金融公司(IFC)中蒙区首席代表赵玄赞,省市相关领导、中外金融领域专家及各金融单位代表共百余人参加了本次论坛。我做了总结发言,以下是本人自己整理的发言要点。

由中国银行业协会、黑龙江银监局和哈尔滨银行联合主办、国际金融公司(IFC)协办的中国哈尔滨小企业金融服务高峰论坛取得了圆满成功。中国银行业协会作为本次论坛的主办方之一,大会安排我做一个总结。本次论坛是一次很有成果的论坛,论坛在黑龙江举办,尤其是选择与哈尔滨银行合作,我感觉是非常正确的,黑龙江在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做得相当有成效。2008年开始,中国银行业协会连续三年举办了服务小企业及三农金融产品评选活动,2008年选出的十佳获奖单位整个北方只有4家,其中之一就是黑龙江的哈尔滨银行;2009年双十佳金融产品获奖单位,黑龙江有两家,其一是大庆银行,其二还是哈尔滨银行。今天高行长的发言对此做了很好的介绍。

这次会议有多方人士参加,来自国内外商业银行第一线的从业者与来自监管方的领导以及学术界、社会组织的代表,围绕小企业金融服务,进行了很好的经验和观点的交流,也有一定的交锋。大家在会上所介绍的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的经验和观点,可圈可点者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小企业大事业

这是一个普遍的共识。从大家反复提及小企业的数目、产值、出口、就业、税收、创新和活力等,除这些之外,还需特别强调:第一今天的小企业,可能就是明天的大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所有的大企业一定只能从小企业成长起来,今天的小企业客户,明天就可能成为你的大企业客户。只有把小企业这个层面的工作做好,一个国家的经济成长性才能够充分表现出来。第二我们之所以关注小企业,跟中国的特殊国情有关,解决中国的三农问题,必须要有大量的小企业。特别是城镇化发展战略选择上,今后要大力发展中小城镇,即以发展三线、四线城市和县域为主,这样的城镇化没有大量的小企业是很难实现的。第三当人均收入发展到3千美元以上时整个社会面临转型,社会要稳定需要有壮大的中产阶级,以形成“橄榄型”社会,这也必须依赖于大量的小企业。那么,中产阶级的成长靠什么?显然不能依附土地和农业。孟子曾说过“有恒产者有恒心”,那时作为农业社会的有恒产是什么概念呢?用孟子的话来说,就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而现在的中产阶级,很少人能够继续依附土地和狭义的农业,他们很大一部分拥有自己的小企业,特别是在发达地区这个表现尤为明显。所以要壮大中产阶级,要使中间阶层鼓起来,形成“橄榄型”社会,必须要有大量的小企业、微型企业。

二、公益性支持还是商业性支持?

这是一个有争论的问题我个人倾向于商业性支持。当然不排除有一少部分的慈善事业来支持,不以营利为目的。理由如下:   

第一,只有商业性支持,才能形成持久动力。市场经济有一条很重要的规律,就是平均利润规律,即:所有资金一定要赚到平均利润以上的利润,如果低于平均利润,资金就会从这里转移出去。这个规律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我认为,要解决持续的动力,必须要遵循平均利润规律,选择商业化支持。

第二,只有商业化,才能广覆盖要支持为数众多的小企业,如果只做慈善,只做公益,它所吸引的人力、物力、财力会十分有限。只有商业化,才能广覆盖。

第三,商业化对借贷企业有责任压力,但责任压力对借贷企业是有益的。按商业化原则,企业借入资金,必须承担还本付息的责任,这对企业当然是一种压力,但这种压力对企业有好处,他知道这钱来之不易,必须还本付息,就会从借入那一刻高度紧张,加倍努力,以确保未来的现金流足以还本付息。多数人这么想,就会大概率地确保借贷资金的使用效率。单纯靠捐赠得来的钱,至少相当一部分受赠人可能感觉这个钱来得容易,就不会珍惜,就会滥用,甚至糟蹋宝贵的资金。扶贫中就曾经出现过这样的情况,给他买了一只母羊,送到他家里,回去一看,他把这个母羊宰了吃了。所以,仅用慈善方式把钱提供给小企业,对小企业的发展并不利。

最后,只有坚持商业化原则,才能形成支持小企业的金融服务的良性循环,即可持续性有一句话叫做“问渠哪得清如许,惟有源头活水来”,小企业运用资金作项目过程中,产生的未来足以还本付息的现金流,才是小企业金融服务的源头活水。

三、小企业贷款难是否无解?

对商业化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小企业贷款太难了,甚至认为这个问题无解。从今天的会议上看,对这个问题,做银行的比不做银行的更乐观一些,特别是做小银行贷款的更是如此,他们更认为这个问题不是无解,而是有解。小企业贷款难,难在哪里?高成本、高风险、低利润、无利可图、甚至亏本。但这些都不是恒量,而是可以“因我而变”的,不少银行在这方面做出了很好的范例。比如说哈尔滨银行、包商银行这些专注做小企业贷款的银行,都在盈利;国际金融公司也介绍了,小额贷款比其他的业务还赚钱,占10%的业务获得了50%的收益;工商银行作为大行,也在做小企业金融服务。

这里还有更深一层的意义,过去我们讲大企业是西瓜、小企业是芝麻,有西瓜,谁会愿意捡芝麻呢?现在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和激烈竞争,西瓜越来越少、越来越小,你不能不去捡芝麻,经过努力,有一些芝麻可以变成金芝麻。就像下围棋,讲“金角银边草肚子”,首先要占角,其次是边,最后才是中腹。大企业就像下围棋的角和边,谁都知道要先站角和边,但角和边都已经放满了,做不了“眼”了,最后决战恰恰是在“肚子”上。

我们的银行,无论大银行还是小银行都已经有这样的共识,尤其是小银行天然只能做小企业金融服务,天然与小企业共命运、共发展,所以它的认识更早一点。大银行现在也意识到了这一点。

四、小企业金融服务这出戏一定是多个角色才能演好

第一主角当然是银行银行支持小企业,关键要把握好“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此外,银行既要对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同时也要管控好风险。信贷支持与风险管控,是银行家面临的主要矛盾。在信贷支持小企业和管控风险方面寻求平衡,求求矛盾的统一,正是银行家专业水平、专业技能的集中体现。

小企业是第二主角对企业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讲信用,信用至上,信用比什么都重要,比抵押物和其他任何东西都重要。在这点上,应该使信用越来越值钱,要让信用的价值在小企业那里体现出来。

监管、财税、地方政府等是必要的配角监管部门要考虑怎样差别化监管;财税部门要考虑税收怎样提供优惠;地方政府除了风险补偿以外,还要着力推动形成良好的信用文化。

还有一些角色,比如社会、社区组织,也很重要比如在小企业金融服务过程中,把街道、妇联请进来,充分利用社会组织资源,都是很有中国特色的做法和经验。

关键是要通过各方面的努力,使不利于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金融生态环境转化为有利于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金融生态环境。就如北京郊区原本的生态不利于生长香蕉等热带植物,但现在可以看到长得很好的香蕉等热带植物。

五、要做好产品创新

小企业金融服务一定要有产品。比如哈尔滨银行三大系列、71个产品。产品创新的要领,就是以客户为中心、对客户进行细分、对细分过的客户仔细研究他们的需求、针对这些需求来设计产品,围绕这些产品来组织团队、部门、后台、系统。产品创新,有四个关键环节:一是产品功能要最大限度满足小企业需求;二是要控制成本,仅满足需求但是成本很高也是不行的;三是风险要可控;四是要达到双赢,要让客户感觉到有所值,银行在风险调整以后的收入扣除成本能够达到平均利润率以上的利润。

六、要解决机制问题

要通过设立专营机构,进行独立的薪酬考核,更要让员工的事业得到满足,即也要讲求“以适当的待遇留人,以事业留人,以感情留人”。

七、要有强效支持系统

小企业金融服务,也要有一个强而有效的支持系统,以使前台客户经理等人员高效而稳健地为众多小企业提供产品服务。

八、提高小企业金融服务技术含量

小企业金融服务是劳动密集型金融服务,但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科学技术手段提高其效率。比如哈尔滨银行介绍的自动化小额贷款机,还有通过GPS对银行卡的交易进行定位等等,这些技术我感觉都很好。在提高技术含量方面,有三点值得关注,那就是:如何使服务更便捷、更安全、更风险可控。

九、需要蜜蜂式金融服务文化

有首《咏蜂》律诗这样写道:“三百天来九州跑,南疆北国采花娇;终日酿蜜身心劳,甜蜜人间世人效。”还有一首《蜜蜂赞》当代诗这样写道:“当你,煽动着半透明的翅膀,只为了采得那一点点花蜜时,你是美丽的,因为你拥有坚持——/当你,在必须的忙碌中度过每一天时,你是美丽的,因为你勤劳——/当你的生命不过百日,却依然早出晚归时,你是美丽的,因为你懂得惜时——”

在小企业金融服务方面,我们应该向蜜蜂学习:第一“不嫌小散”,蜜蜂再小再散的花都要采摘,银行应再小再散的企业都要积极支持;第二“勤于采摘”,蜜蜂频繁出动积少成多,银行应频繁奔走于小企业积累优质客户;第三“善于识别”,蜜蜂识别哪些花能酿蜜能采摘哪些花有毒不能采摘,银行也应识别哪些小企业讲信用有潜力值得支持哪些不讲信用没潜力不宜支持;第四“巧于加工”,蜜蜂善于把各种花朵加工成蜂蜜,银行应善于帮助自己的小企业客户做特做优做强做大;第五,“良好治理”,蜜蜂有良好的结构,银行更应有良好的治理结构。我们就不妨把上述五点叫做“蜜蜂式金融服务文化”吧!“小企业大事业”呼唤“蜜蜂式金融服务文化”!

这次论坛办得很有成果。我建议把论坛继续办下去,如果确定固定在哈尔滨召开,建议定名为“小企业金融服务哈尔滨高峰论坛”,把该论坛办成一个品牌论坛。

谢谢!

话题:



0

推荐

杨再平

杨再平

416篇文章 8年前更新

生于湖北恩施深山老林,吃过观音土,放过牛羊,做过篾匠,干过各种农活,当过中小学民办教师、教导主任。有词为证:“京城常梦,木屋青瓦,红薯包谷。让时光倒流,与牛羊共舞。野菜粗粮养顽童,为油盐,刃竹织篓。读了几句书,向往山外头。”于武汉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后任该校及中国人民大学副教授,先后在中国人民银行、中共中央办公厅、全国政协办公厅、中国银监会供职。现任中国银行业协会专职副会长。出版过《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政府行为分析》、《市场论》、《中国:以全球战略眼光看欧元》、《效能观点:透视中国金融前沿问题》、《中国唱不衰》等专著。

文章